2014中国好作业|如果你是一条鱼
两个月,418份作业,万余字的评语,带领11名中小学生参观大学实验室。这个夏天,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学系主任、教授杜震宇做了这样一件他觉得“特别有意义”的事情。这11名孩子的年龄从8岁到18岁不等,清一色的“鱼类爱好者”,并且同样在假期用一份题为《如果你是一条鱼》的好作业打动了2014“中国好作业”导师杜震宇,获得来之不易的机会——走进华东师范大学水生动物营养与环境健康实验室。
点击观看东方卫视新闻报道
博导带领“鱼类爱好者”走进大学实验室
“杜老师,为什么鱼缸里的水是绿色的?”、“为什么要把鱼缸用报纸贴起来呢?”……8月23日,华东师范大学水生动物营养与环境健康实验室里的“鱼儿”们迎来了这群叽叽喳喳的小客人,他们在“鱼爸爸”杜震宇的带领下好奇地与“鱼儿”们隔着玻璃缸互相打量。杜震宇耐心地一一解释道,“鱼缸里有一些藻类,可以清洁小鱼成长的环境,所以看起来是绿色,”、“贴上报纸是为了让这些新来的小鱼逐渐适应陌生的环境,同时可以避免光线对它们的伤害”。
11名好作业学员走进华东师范大学水生动物营养与环境健康实验室(摄影:顾超)
介绍完鱼群,杜震宇接着介绍起一旁的实验室设备。“零下30℃和零下80摄氏度的低温冰箱和超低温冰箱分别用来保存不同的实验材料” ,他一边说着,一边戴上手套将冰箱门用力拧开。8岁的潘禹铭好奇地想要用手挨近一点,以便感受零下80℃的感觉,细心的杜老师赶紧拿手护住他。其实,在参观实验室之前,杜老师和他的几位研究生已经一起给同学们上了一课,目的是“让他们知道科研大概是怎么回事,知道大学实验室里常见的一些装备及其用途”,之后还带着他们体验了大学食堂用餐,参观大学校园。
佳作迭出 8 岁男孩作品获导师百字评语
作为一位鱼类研究者,杜震宇与鱼已经打了14年的交道,望着实验室里游弋的鱼儿,他常常好奇地想,“鱼眼中的我们是什么样?鱼眼中的世界又是什么样的?”,所以,在应邀成为2014“中国好作业”导师后,他立刻抛出了这道题。
作业中有小学生稚嫩的图文并茂,有中学生对于生态环境恶化的反思,甚至还有精致的散文诗。杜震宇告诉记者,“有的作业简直让我拍案叫绝,太有创意了,甚至激动的把我夫人喊过来一起分享”。
他特别提起了几份让他印象特别深刻的作业。8岁的“准二年级学生”潘禹铭提交了一篇短短近500字的短文,却让杜老师从中看到了他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给出了近百字的评语,“写得很好!既有对小鱼自由生活的向往,也有对小鱼生存现状的担忧。更喜欢你文中流露的对自然奥秘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请保持这种好奇心,它能充实你的人生,引导你走向成功!”
奉贤区西渡小学8岁学生提交的作业获好评
来自浦东新区第二署进才中学北校的杨琨则在作业里别具匠心地将自己化身为一条知识的鱼,畅游在知识的海洋里,从图画阅读,到拼音阅读,再到现在的文学阅读,新颖的立意令人耳目一新。绍兴市高级中学的钱玙呈则描述了一条爱看电视、透过屏幕了解世界的鱼。这一独特视角令杜老师感到意外,也引发了他的感慨并给出这样的评价,“你写的是鱼,现实中的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大部分宅着的、不善于学习的、墨守成规的人,不正如你笔下的鱼,自闭于一个小小世界,只能被动地吸收他人处理过的信息。”
亲历亲为每一个环节 愿助学生少走弯路
历时两个月的“中国好作业”活动,从前期的出题,批改并点评418份作业,从中选出十余份优秀作业,再到亲自发短信联系同学前来华师大参观,全程都由杜老师一人负责。他给这次提交的作业整体打了一个高分,“一方面没想到有这么多学生会来答题,另一方面他们的创意实在超乎想象,谁能说我们的孩子没有创新?” 欣喜之余,他也有几分不安。“418份作业中,有2/3的同学把前提假设为鱼缸里的鱼,而我身边同龄人的第一反应几乎全部是生活在大海、小溪等自然水域中的鱼,为什么会存在这样差异?这点是值得我们反思的”。令杜震宇有几分担忧的是,孩子们见惯了鱼缸里的鱼,笼子里的老虎,这种从地理和心态上的转变,使得他们在看待这个世界,思考人类与生态间的关系时,对于生态的关注可能不够准确。
杜震宇教授坦言用心批改每位学员提交的作业是出于为人师的基本态度
拥有系主任、教授、博导等多重身份的杜震宇忙碌程度可想而知,即使是暑假,每日的科研、教学时间都在10小时以上,但他却心甘情愿当起中小学生的老师。除了作业的高质量吸引了他,更多的是源于他对学生的爱,他回忆道,“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每一步关键节点都有好老师在指引着我,当年老师如此待我,今天我必如此待学生”。他说,“这些孩子或许在未来的某个时刻会想起我说的一句话,希望可以帮助他们少走弯路,面临选择时可以多一个选项,亦或是做出更明智的选择,那么我今天的辛苦就值得了。”
好作业学员杨琨的妈妈是一位初中语文老师,或许是因为同为教师,她特别懂得杜老师批改418份作业的辛苦,经过一天的相处,她更是对杜老师赞不绝口,“杜老师的教育理念与传统理念不同,他引导孩子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生活里学得知识,感悟道理”。是的,杜老师用一天时间成功颠覆了这11名中小学生及其家长对于“大学教授”的刻板印象,他会用“么么哒”这样的萌语来点评作业,他会跟学生讲在挪威钓鱼的乐趣,甚至还在《神州学人》杂志发表散文讲述在国外的生活。
即将升入高二的苏新然的理想是成为一名生物老师,“今后的职业能以兴趣为基础吗?生物学专业的前景如何?”苏新然把憋在心中的疑问吐了出来。“大学专业不仅仅教给人知识,更教给人思维方式”,杜老师鼓励她坚持自己的兴趣,但工作的选择则并不一定要与专业紧密联系。吴淞中学的苏丹平则对死水中的鱼类生存状况很感兴趣,“和你的生物老师进行沟通,建立一个小课题”,杜老师简明扼要地给她指出了方向,“如果对科研感兴趣,一定要抓住问题,越早锻炼越好”。
来源| 东方卫视 上海教育新闻网 文字| 记者 程媛媛 陈思琪 编辑| 董盈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