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部中国原创 上海歌剧院走过60年如歌岁月
由魏松、杜欣欣领唱,混声合唱《在十八岁生日晚会上》。
10月8日晚,上海歌剧院建院60周年庆典晚会在上海大剧院举行。60年来,上海歌剧院在排演西方经典的同时,立足本土,从《小刀会》到《雷雨》,创作了一系列成功的原创作品,涌现出一代代优秀艺术家,推动中国歌剧艺术不断发展。60岁生日之际,上海歌剧院还与英国皇家歌剧院歌剧签订合作协议,未来三年在剧目创作和排演、人才培养方面展开深入合作,提升中国歌剧的制作能力和国际影响力。此外,全新改版的上海歌剧院网站也于8日上线。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当时的“上海实验歌剧院”,现在已更名为“上海歌剧院”。
庆典晚会呈现了60年来,上海歌剧院创作或演绎过的17部中国原创作品选段,兼顾了不同时期和不同题材。从上世纪50、60年代由上海歌剧院(时名“上海实验歌剧院”)创作的中国首部革命题材大型民族舞剧《小刀会》、建院后第一部原创歌剧《天门岛》,到近年走出国门赢得海外盛誉的原创歌剧《雷雨》、原创音乐剧《国之当歌》,截取了歌剧院60年创作历程中最精彩的片段。从上世纪80、90年代历史题材歌剧《仰天长啸》《楚霸王》和舞剧《凤鸣岐山》,到新世纪的现实主义作品《那时花开》《燕子之歌》,再到《忆江南》《八百壮士》等原创交响与合唱,集中展现60年来上海歌剧院在谋求中国歌剧发展、推进原创之路的不断探索。在上海歌剧院原创作品之外,中国第一部新歌剧《白毛女》、民族歌剧《江姐》、交响合唱《长征组歌》等经典剧目选段也在晚会曲目之列。
舞剧《小刀会》片段“弓舞”。
歌剧《雷雨》选段“命运是如此无情”。
舞剧《凤鸣岐山》。
从这些作品片段中,可以看到上海歌剧院60年来对原创歌剧民族化道路的思考和实践。在认真钻研世界歌剧艺术的同时,始终立足本土,在中国戏曲、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中汲取养分。在这些作品中,还可以看到上海歌剧院一代又一代艺术家的身影和心血。歌剧《雷雨》主演阵容由享誉国内外的著名歌剧表演艺术家魏松、高曼华、迟立明、董明霞,到年轻的后起之秀韩蓬、徐晓英、于浩磊、宋倩等,经历三组新老阵容的更替。歌剧《江姐》更是从1965年上海首演的第一任“江姐”任桂珍,到今年第六代接班人何晓楠、周琛披挂上阵。同时,郑瑶、李娜、李新宇、宋洁、陈涵、赵天瑞等新一代人才也在舞台磨练中展露头角。
签订三年之约,携手英皇开启深度国际合作
晚会尾声,上海歌剧院院长许忠与英国皇家歌剧院歌剧行政总监科马克·西姆斯(Cormac Simms)共同签订了三年合作协议。未来三年,双方将在经典剧目的联合制作和优秀人才的培育方面加强合作。不仅会有英皇新锐导演参与上海歌剧院经典剧目和原创剧目的制作中,还将实现上海与伦敦同步上演联合新制剧目。
上海歌剧院与英国皇家歌剧院签约三年合作,推动上海歌剧院的艺术发展。
上海歌剧院早在2014年就曾与英国皇家歌剧院有过合作,当年,由英国皇家歌剧院、上海大剧院、上海歌剧院三家联合制作的普契尼歌剧《曼侬·莱斯科》上演,帮助上海歌剧院提升了大型剧目的制作能力和国际化运作能力。今年8月,上海歌剧院携原创歌剧《雷雨》赴伦敦大剧院演出,获得英国皇家歌剧院同行的肯定与赞赏。9月,多国艺术家联袂演出的上海歌剧院版《法尔斯塔夫》,启用的正是由英国皇家歌剧院推荐的导演团队。如今,三年合作协议的签订将让上海歌剧院的国际合作变得更加自主和深入。马克·西姆斯透露,英国皇家歌剧院歌剧2018年计划推出威尔第歌剧《命运之力》,上海歌剧院有意向参与联合制作。
上海歌剧院院长许忠说,与英国皇家歌剧院的深入合作,不仅能提升上海歌剧院的创造力和制作水平,还能为上海歌剧院舞台新秀的培养推波助澜。“西方歌剧院和艺术院校有成熟健全的新人培养体系,可以帮助新人进行长远的职业规划,让他们在国际舞台展露头角。”
10月9日上午,上海歌剧院举行歌剧发展论坛,围绕“歌剧制作与歌剧人才培养”的主题进行研讨。来自国家大剧院、英国皇家歌剧院、英国伦敦市政厅音乐戏剧学院以及全国各地的业内同行与专家学者齐聚一堂,为中国歌剧事业的发展出谋划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