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网]共产党员的政治生命尤其需要滋养[图]
自然界的万物,需要阳光雨露滋润。
共产党员的政治生命,尤其需要健康的党内生活、丰厚的党内文化时时滋养。
有一位在延安时期入党的百岁老人,他在新近出版(再版)的三本著作中这样写道——
“毛泽东对西北土改的重大决策,赋予我深切教诲,使我认识到‘实事求是’是一切工作的基础,干任何工作能不能取得成功,关键在于能不能实事求是。”(摘自《我的八十年·难忘岁月》)
“几十年过去了,每当遇到困难和艰难时,我都不禁想起习仲勋在西北领导我们艰苦奋斗的岁月,勇气和信心油然而增;每当遇到无法处理的问题时,就会想起习仲勋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团结党内外人士的高尚风范,努力寻找到了‘问政于民、问计于民’的途径和方法。”(摘自《红旗漫卷西北高原·缅怀习仲勋在西北》)
“几十年过去了,我一直没有忘记李维汉教导我们:要学会听得不同意见的这些至理名言。”(摘自《丹心昭日月·缅怀李维汉在西北》)
上海交大党委副书记朱健等领导同志、以及百岁老人何载女儿容欣代表父亲,向参课党员赠送何老新著。(陈斌摄)
不久前,一堂主题为“传承先辈精神,推进立德树人”的党课活动,在上海交通大学老图书馆举行。这堂党课,最生动的教材就是上述这位百岁老人和他的三本书。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在上海交大的这堂主题党课上,老一代共产党人的革命故事,中青年党员坚定初心的党性体验、感悟和自省,涌动在全体与会同志心中。在阵阵掌声与感动中,人们对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学习党史、不忘初心的精警之语有了更深刻的认知——
“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的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
党课主角,一位老人和三本书
说起这次党课活动,上海党建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钟海珍难抑内心的激动。已有30余年记者生涯的她,多次跟踪采访过这次党课活动的主角——何载。每一次,都会让她感动。她说:“这是一个平凡而了不起的老人!”
何载,原名容恭,1919年生于甘肃成县,祖籍陕西宝鸡。在烽火连天的岁月,他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何载,意思是愿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力拉车、负重前行。
从他的简历中,我们便可一窥老人一生的艰辛与荣光。
1936年在延安参加革命,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和陕甘宁边区整整12个春秋中,何载亲历了陕甘宁边区根据地建设的各个重大事件,有机会聆听了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教诲。1950年,他被选调进中南海;先后在中共中央书记处政治秘书室任秘书、副主任、主任。1958年,何载被下放农村、工厂劳动锻炼,蒙冤21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何载获平反昭雪,历任中央组织部干审局长、秘书长兼机关党委书记、七届全国政协常委兼法工委副主任。
经历寒冬的人,最懂得太阳的温暖。获得平反的何载,用夜以继日的奋战,全身心投入了拨乱反正,恢复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平反冤假错案;他为开拓改革开放之初的党建、干部人事工作,做出了可贵贡献。1992年,老人退离一线。然而,一生闲不住的他,又积极投身国家的扶贫开发之中。
时至今日,98岁高龄的何老,依然是“小车不倒只管推”。对这次主题党课活动,何老原本很想亲自来上海,由于主办方考虑到他的身体状况,婉言劝阻了。老人便执意委托女儿容欣参加,还带来了一封亲笔信和自己的三本著作。
他的信情真意切,充满了家国情怀。百岁老人直抒胸臆:“我虽然已经九十有八,但人退心不退,仍要遵照周总理‘活到老学习到老’的教导,继续学习,鞠躬尽瘁,尽力教育家属和青年朋友,尽力增强他们的爱党爱国,勤奋学习,克己奉公,勿忘先烈的意识。
“为了强党强军强国,实现中国梦,让我们新老同志一起,紧紧团结在党的旗帜下,遵循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部署,不忘初心,艰苦奋斗,勇往直前!”
在信中,何老自谦地将个人著作称为“三本小书”;然而,却被与会党员一致评价为“写出了共产党人崇高精神的大书”。他们说,何老著作《红旗漫卷西北高原——缅怀习仲勋在西北》、《丹心昭日月——缅怀李维汉在西北》和《我的八十年——难忘岁月》,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写出了老一代共产党人不变的信仰、不可动摇的党性。
中共党史出版社副编审黄艳(陈斌摄)
中共党史出版社副编审黄艳,应邀特意从北京赶来参加这次党课活动。这位三本书的责任编辑,在历时三年的编辑中,曾无数次地被作者著述的严谨认真、一丝不苟所深深打动。她说:“何老投身革命80余载,将自己的亲历、亲闻、亲见记录下来,有所思考,有所总结,体现了一位老共产党员的忠诚和情怀。”
黄艳清楚地记得,刚接到《红旗漫卷西北高原——缅怀习仲勋在西北》书稿时,就看到扉页上写着“第八稿”的字样;很显然,书稿在交付出版社之前,何老已经反反复复修改了七次。如此严谨认真的老人,怎能不让人肃然起敬呢?
黄艳还介绍说,无论是缅怀习仲勋的《红旗漫卷西北高原》,还是记叙李维汉的《丹心昭日月》,或是何老的自传《我的八十年》,都凸显了不仅仅是“为一人立史”。比如,在《红旗漫卷西北高原》出版前,中央党史研究室特意请了习仲勋同志夫人齐心和一些老同志及专家进行审读。审读后,专家们都说,此书为缅怀习仲勋而作,但不仅仅是“为一人立史”,它展现了西北革命战争的艰苦卓绝和千秋伟业,绘制了一幅包括习仲勋同志在内的共产党人“集体英雄谱”。
同样,在《丹心昭日月》中,何老深情回忆李维汉同志在延安时的往事,既写出了在党的统一战线、民族、宗教、政权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李维汉同志的卓越贡献;也让我们在李维汉同志的往事中,读到了党中央在延安13年的辉煌历史。在《我的八十年》中,何老追忆了自己跟党走过的那些伟大的战略阶段,以及与领导、同事、朋友一起经历的那些难忘岁月;其中不乏党史上的重大事件,如陕北革命斗争、土地改革、平反冤假错案、处理西北历史问题、改革开放初期的干部人事工作、扶贫开发等等;这些都是载入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的重要篇章。
“读何老的这三本书,就像与一个个有血有肉的先辈对话,在他们身上重温党史,追寻老一辈革命家的足迹;这是我们后来人的寻根,重温初心再出发!”主题党课上,不少同志获得了象黄艳一样的共识。
政治灵魂淬炼,可体验、可触摸、可深度打开自己
与通常的党课不一样,这次主题活动,没有台上台下,也不分级别大小。
坐在会场里的同志,不乏厅局级领导、教授级专家;有来自中央国家机关的党员领导,也有来自地方省市区机关的公务员;有高校、干部学院的教师,也有民营科研机构的学者;有街道社区的老党员,也有报刊社、出版社的中青年编辑记者。
虽然大家来自“五湖四海”,在今天的党课上,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共产党员;都有一个共同的追求:接受党内政治生活大熔炉的淬炼。
两个半小时中,有13位来自不同省市、不同单位、不同职业的新老党员先后同参会党员交流、互动。他们既是主讲人,又是听讲者,可谓“党课大家讲,人人受教育”。
党课的主办方之一、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朱健介绍说,这次党课,按照中央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要求,我们试图在内容、形式上作一次创新党内生活的尝试。希望把党员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增强党性修养的过程,变为可体验、可触摸、可深度教育自己的政治灵魂淬炼。
国家发改委“一带一路”研究院执行院长王儒,是何载扶贫路上的战友。这位学者型领导,党建研究著述颇丰。而在今天的党课上,王儒不讲理论讲故事,一桩桩、一件件,重温与“扶贫老人”携手作战的那些日日夜夜。
国家发改委“一带一路”研究院执行院长王儒(谢中摄)
回想往昔,历历在目,令王儒泪湿眼眶。中国扶贫基金会筹建之初,缺钱缺人手,也没地方办公;何老就在家中摆开了战场。老伴孩子都成了志愿者、话务员、办事员;他们不拿一分钱津贴,还把自己兜里的钱往外掏。
何老与老伴赵慧省吃俭用,把节省下来的钱,全花在穷山沟的孩子们身上。老俩口在陕、甘贫困乡村小学捐钱建图书馆,还资助了多名贫寒子弟上学读书。
“何老就像一团火,到处点燃着人们扶贫的热情。”王儒说,大年三十,一家人全都坐在桌前盼着何老回家吃团圆饭,而老人却在千里之外的穷乡僻壤,深一脚、浅一脚地奔波在风雪扶贫路上。然而有谁知道,这位年届七旬、位居省部级高官的老党员,却是撑着患有膀胱癌的身躯,咬着牙、豁出命在干呵!
从1992年到2000年,在任中国扶贫基金会常务副会长期间,何老披星戴月,风雨兼程,与一批斗志弥坚的老领导、老同志一起,带着中青年同志,深入18个贫困山区、500多个贫困县,走访了2000多个山村、几千户贫困人家。扶贫基金会共筹措、投入数亿元,累计实施扶贫项目200项,直接帮助200多万贫困人口走上了自力更生、持续发展的脱贫之路。
真实的故事,最能打动人心;身边人的讲述,带着滚烫的情感。
随着王儒的讲述,全体党员无不静静倾听,深深钦佩。他们仿佛跟着年逾古稀的“扶贫老人”一起,翻山越岭,八次走进茫茫沙海,改造毛乌素大沙漠。
在何老与团队千辛万苦的努力下,一个40万亩的 “沙改田”工程终于立项。这一工程实施后,开发沙地40万亩,大大改善了当地恶劣的生态环境, 增产粮食5000万公斤,当年就让7.3万余人脱贫;被联合国官员称为“了不起的奇迹”!
与此同时,基金会首创的“东西部互助、干部交流”扶贫方式,一年中,迅速在全国20余省市蓬勃展开。在何老的苦口婆心、四处奔波下,一批有影响的全国劳模纷纷拿出专项资金,义务办起35个培训班,累计为西部贫困地区免费培训乡镇干部4800人、县级干部800人。
它首开了我国干部交流的先河,也在中国扶贫开发史上,写下了辉煌一页!对此,多位中央领导同志先后作出重要批示,给予高度评价。
“此生有幸与何老相识,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坚强的党性,看到了高尚的人格,看到了共产党人的信仰;让我终身学习、受用不尽。”王儒的肺腑之言,说出了所有听讲者的心声。
见贤思齐,解剖自己,化育政治生命
春风化雨,点点滴滴化育着党员的政治生命。
在这次主题党课上,读老一辈的经历,讲老一辈的故事,寻踪老一辈的脚印;让所有党员经历了一次“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践行宗旨、实现理想的党性体验。更有意义的是,这堂党课还把老一辈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变成了一种看得见、可触摸的人格形象;他们就像一面面镜子、一把把解剖刀,鞭策着与会党员见贤思齐,打开自己的内心世界,修身养性,净化政治灵魂。
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徐建刚,是业内有影响的党史专家。在这次党课前,他已认真读了何老的三本书;党课上,他深有感触地说,何老写的这三本书不厚,加起来总字数不超过20万;却在血与火的淬炼、公与私的冲突、忠诚与背叛的博弈故事中,让老一代共产党人的坚强党性跃然纸上。读这三本书,不仅可以让我们学历史,体会中国革命的艰辛;更可以通过这一生动的党性教材,学习老一辈革命家的情怀修养、历史担当。
作为一位党史专家,徐建刚经常受邀去外单位讲学、讲课。不过彼时的课主要是讲给别人听,针对听众讲;而今天的课不一样,这位正局级党史专家,自觉地遵循党章规定,履行党内生活中普通一员的义务。他讲何老的三本书,既讲给别人听,更讲给自己听;尤为可贵的是,他主动对照老一辈的精神与境界,带头运用党内生活的思想武器,敞开心扉,解剖自己。
徐建刚认为,共产党人讲党性,从来都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关键时刻的考验。“疾风知劲草”,对共产党员来说,有两种考验最能检验自己的党性是否坚强:一是革命遭受挫折、处于低潮时;二是当个人遭受不公正对待时。“老一辈革命家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就是在这种历史的严峻考验关头,如何坚定革命到底不动摇的理想信念。”徐建刚这样说。
什么是历史关头的严峻考验呢?徐建刚引导与会党员一起读何老书上的党性故事:
——1933年8月,在陕甘苏区革命队伍遭遇挫折、革命处于低潮时,是坚持斗争还是散伙回家?众人都觉得没了方向。有人悲观,有人迷茫,有人想打退堂鼓。怎么办?眼看人心动摇、组织涣散。危急关头,习仲勋同志主持召开了陈家坡会议,清醒地分析革命形势,果断作出“队伍不散、红旗不倒”的正确决策,拨开迷雾,带领大家逆势而起,为保存陕甘革命根据地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
——1958年,何老被错误地打成“党内右派”,一下子被开除党籍、连降六级、送去劳改。在蒙冤受屈的21年中,何老跟党走的革命信念没有一丝一毫动摇。他在书中回忆说,“没有片刻消沉,更没有埋怨责难”。他认认真真地参加劳动,掏大粪、开拖拉机、开车床;不管干什么,他都全身心投入,赢得了周围群众的交口称赞。他坦荡地说,不能受了委屈而忘了初心,动摇当初的革命理想。他还说,个人遭遇的不公正,在革命历史伟业中,不是完全能避免的,应当理智对待,坚信真理,坚信正义。
——“文革”中,李维汉同志被错误撤职,下放劳动。何老去看望他,而李维汉一见到何老就严肃地问道,“你来干什么?有什么必要来看我”,“你马上回去,坚决相信中央,做好你的工作”。何老在书中写到,当时他确实怎么也想不通;后来才逐渐地明白,当党遇到困难的时候,如果不坚决相信党中央,坚持党内团结,势必走向更加危险的歧途,会对党和人民造成极大危害。
“这是何等宽广的胸襟啊!”徐建刚深受感动。感动之余,他还当场解剖自己道:“何老说他当时想不通,事后才明白;而对于我这样的晚辈来说,读到这一段,坦率地说,直到现在我还是有点不明白。”
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徐建刚(谢中摄)
徐建刚深有感触地说:“这就是我们同老一辈革命家的差距,也是我们要向老一辈革命家学习的地方。”
这真是打动人心的一刻!徐主任的一番话,不仅有情感的触动,感动于别人;还有心灵的打开,反思于自己。徐建刚用老一辈革命家的博大胸怀与境界做镜子,检视自己思想深处的困惑与差距,他当众的自我反省,让与会党员连连点头。有党员小声议论着,“勇于向自己开刀,自我革命,正是共产党人有力量的表现”。坐在场内的何老女儿容欣,也忍不住称赞说:“参加这样的党课,我真有醍醐灌顶之感呵!”
受到徐建刚同志的启发,其他发言的同志,也分别从不同角度对照老一辈革命家的境界,检查自身的不足;并联系岗位实际,提出增强党性、补足短板的方向。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科研部副主任王友明教授说,何老在书中多次回忆习仲勋同志的名言: “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何老的扶贫,为什么能克服那么多困难,取得成效;就是因为一心为老百姓所急所想,并坚持了群众路线的好传统”。王友明表示,“我们搞干部教育的同志与习仲勋同志和李维汉同志、与何老对照,看到了自己的差距。回去后要奋起直追,补上我们的短板。”
上海杨浦区委监察室主任孙红兵在发言中说道,作为党建工作者,读了何老的书后,我们要思考如何把它们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能量,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我们一些党员干部总是抱怨群众有这样那样的问题、社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为什么我们不能向老一辈革命家学习,首先认真地反思一下自己应该怎样做,自己怎样做得更好一些?其实,如果我们党员、领导干部带头了,如习仲勋同志所说:“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这一面”;如李维汉同志所说:“乐于自我批评,也欢迎批评”;如何老的扶贫那样,让群众打心眼里高兴;那么我们还有什么问题不能解决?还有什么困难能阻挡我们前进的步伐呢?
问题导向,凸显党内生活的战斗性
这堂党课,为全体党员创造了一个汲取政治营养、强健自己政治生命的生动情境。
与会党员正在认真听课、思考。(陈斌摄)
党课上的问题导向,让新老共产党员、新时期党员干部与老一辈革命家面对新阶段、新的伟大斗争,展开了一场跨时空的对话。
“问题是时代的旗帜”,它凸显出党内生活的时代性、战斗性。
上海党建文化中心助理研究员钱冶石是一位年轻党员。他从何老的书中读到了老一辈革命家敢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创造性执行党的路线、政策的故事。
“实事求是就是最大的党性。”小钱说,在何老的书中,我们看到了老一辈革命家当年是如何领导伟大的土地改革运动的。何老生动记载了习仲勋同志三次向党中央、毛泽东主席直谏,必须警惕“土改”中的“左”倾错误;他还专门派何老去抓了“黄家川”的土改试点。毛主席不仅虚心纳谏,听取了习仲勋的意见,还将习仲勋报告及“黄家川经验”批转全党参照。
钱冶石用何老书中记述的史实,严肃批评了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丑化土改的现象。他说,何老的三部著作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史料和细节,对于我们正确地认识中国革命史,抵制错误的思想倾向,非常有价值。“何老98岁的高龄依然笔耕不缀,他的实事求是精神,他对党的深厚感情和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值得我们每位党员尤其是年轻党员学习”,钱冶石表示说。
与小钱一样,会场里坐着不少年轻党员,他们也都渴求通过这次主题党课,与老一辈进行跨时空的对话。
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博士生何伟楠边听边思考。他在发言中,用何老的三本书,以及书中所传达的老一辈精神,辨析、批评目前社会上存在的不良历史观。
在何伟楠看来,目前有三种不良的历史观应当警惕:第一种是“精神虚无”,认为“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所以不承认先辈精神的存在;第二种是“精神过时”,虽然他们承认先辈精神确实存在,但认为只适用于当时,否认今天传承先辈精神的价值;第三种是“精神教条”,他们承认先辈精神的存在,也承认对今天依然有用;但却希图全盘照搬历史模式来解决现实问题。
何伟楠认为,这三种倾向,对今天的“立德树人”教育构成了挑战。面对这种挑战,何伟楠联系何老在书中反复强调的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提出,一定要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态度对待先辈精神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也就是要深入思考并探究三个问题:先辈精神是如何形成的?先辈精神是如何发展的及其动力是什么? 先辈精神在形成和发展中,其一以贯之的核心是什么?
何伟楠的问题提得好!“先辈精神”之问,是当代高校青年党员对树立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思考,也是党建、党史工作者和思想政治工作者,在传承党的优良传统、革命精神上,在创新、提高“立德树人”水平上主动应对挑战的积极精神状态。
如何伟楠那样,许多带着问题来参加党课活动的代表,在何老的三本书中,在主题党课上跨时空的对话、交流中,初步找到了“先辈精神之问”的答案:“先辈精神”的形成立足于当时的现实问题,先辈们正是在探寻“中国向何处去”,以及如何解决中国问题的革命与建设实践中,凝聚出那一代共产党人独特的精神风貌;“先辈精神”的发展动力,来源于他们那一代人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先辈精神”在形成和发展中一以贯之的核心,就是“心中有人民”。
“我们一定要传承好老一辈的革命精神;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注重发挥好老党员的作用。”上海闵行区古美街道党工委委员曹新高结合社区的实际,在党课上交流了自己的体会。他说,古美街道有不少老党员、老同志,他们政治经验丰富。为此,街道专门建立了由一些老书记组成的社区工作室,让老书记们对年轻同志进行传帮带,培养人才,效果很好。“参加今天的党课,更坚定了我们发挥老同志政治优势的信心;我们要把这项工作坚持下去,做得更好。”曹新高这样表示说。
以文化人,培育鲜明的党内文化
受邀参加这次党课后,辽宁党刊集团党委副书记、副总编辑李增福深有感触,他概括了这次党课的三个特点:“一个鲜明的主题——传承先辈精神、推进立德树人;一个有特色的载体——‘三本书’厚重的历史与老一辈传奇、感人的党性故事;一个有内涵的地点——富有‘饮水思源,爱国荣校’优良传统的百年交大;这三个特点,让这堂党课别开生面,富有创意,收到了实效。”
据记者了解,上海交大是一座有着120多年历史积淀和优良传统、享誉世界的高等学府。120多年来,这里走出30余万毕业生已遍及世界各地;其中包括一大批著名政治家、科学家、社会活动家、实业家、工程技术专家和医学专家。
在中科院、中国工程院院士中,有以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为杰出代表的200多位交大校友;在国家23位“两弹一星”功勋中,有6位来自交大;在18位“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中,有3位出自交大。在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一代又一代交大共产党员做出卓越贡献,还有先烈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交大校史编委会秘书长毛杏云老师介绍说,上海交大有着十分深厚、光荣的革命传统,1924年这里就建立了上海高校最早的党组织,交大的党员为新中国的革命、建设和发展做出了艰苦卓绝、前赴后继的奉献。重视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的学习、研究,并用于党员教育、“立德树人”,也一直是交大党组织的好传统。为此交大专门建立了校史编纂委员会,党委主要领导亲自担任编委会主任。每逢新生入学,交大党政领导都注重运用党史、革命史、校史为新生上好入学第一课。这次主题党课,就是在校党委领导亲自关心、指导下筹办的,受到参课党员一致好评。
参课党员中,有一位来自上海闵行古美社区的老党员,她叫蒋珏,已经83岁高龄了。她说:“听了这堂党课,我激动得不得了!我老伴当年就是打鬼子出来的,可惜他已经过世了。要是他还活着,来听今天这堂党课,肯定会比我还振奋。作为一名老党员,我回到社区后,还要继续当好一名老年志愿者,发挥余热,为人民服务。”话音未落,全场掌声一片为她喝彩。
有老一代共产党员的党性故事,有中青年党员的情感体验与自我反省,还有严肃、战斗的党内批评武器。在这样的政治生活中,大家共同的感受是从心灵深处受到洗礼,磨砺了党性,滋养了政治生命。
记者日前在京采访何老,百岁老人兴致勃勃畅叙延安往事。(谢中摄)
“三会一课”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推进中创新。“一个面孔讲多年”的模式改变,不仅增强了党课教育的鲜活性和实效性,而且数倍地扩大了受教育面。参加这次党课活动的同志,他们跨部门、跨行业、跨时空的交流,让自己的学习、思考在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上互补、提高。
中央组织部党员教育和干部测评中心四处调研员、副处长瞿宛林受陈燕楠主任的委托,特意从北京赶来指导这次党课。他热情肯定说,这次以“传承先辈精神、推进立德树人”为主题的党课活动,内涵丰富、特色鲜明、形式活泼;它充分整合各种党史党建资源,在鲜明的党内政治文化中育人,对于实现党的优良传统的代际传承,具有很强的启示意义:
——推进“两学一做”和党员教育,需要发挥先辈的榜样作用,需要传承老一辈共产党人的崇高风范。中央提出“两学一做”学是基础,做是关键,要求全体党员政治合格、执行纪律合格、品德合格、发挥作用合格,这需要用一生来践行;也离不开先辈的榜样激励和标杆、示范作用。我们要把老一辈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作为传家宝,一代代地传承下去。
——推进“两学一做”和党员教育,需要创设灵活多样的形式和载体。支部主题党课、主题党日是党组织生活和经常性教育的有效载体。上海交大等许多高校在推进“两学一做”中,注重完善组织生活制度、创新组织生活方式,通过主题党课、主题党日、党建论坛等形式,显著提升了组织生活质量,增强了党员的修养水平。
——推进“两学一做”和党员教育,需要培育鲜明的党内政治文化。党内政治生活、政治生态、政治文化三者相辅相成,其中党内政治文化具有灵魂作用。这次主题党课活动,是一次党的组织生活会,也是一次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学习交流会,选择在具有丰厚文化底蕴的交大举办,以书会友、座谈交流,文化元素丰富,对于探讨如何推进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如何更好地以文化人、立德树人,如何更好发挥党史党建资源的作用,进行了一次有益的尝试。在今后的党内政治生活和党员教育中,要更加注重实效,整合各种党史党建资源的作用,更好发挥各种平台载体的功能,努力形成知行合一、学做结合的浓厚氛围。
主题党课结束后,收获满满的新老党员们,意犹未尽。
习近平总书记精辟指出:全面从严治党,首先就要从党内政治生活严起。总书记说到了要害之处。记者以为,对党员个体来说,如果要问党的组织在哪里?其实它主要就在党内生活中。党员入了党,就意味着把自己的政治生命交给了党组织。从这个意义上说,党的各级组织有责任不辜负党员的政治重托;通过严在日常、严在平常、严在经常的党内生活,把党员政治生命的滋养、淬炼、强健、成长,扛在肩上。
来源:中国共产党网 2017.09.22
原文: 共产党员的政治生命尤其需要滋养——上海交大“传承先辈精神,推进立德树人”主题党课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