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体育产业迎来了黄金时代 沪上业内人士畅谈开拓新模式
9月2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明确提到,要坚持改革创新,更多依靠市场力量,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推动大众健身。取消商业性和群众性体育赛事审批,放宽赛事转播权限制,最大限度为企业“松绑”。在这一政策出台前,上海体育学院体育产业发展研究院做了《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研究》、《中外体育产业比较研究》两个咨询报告,作为起草文件前期的重要支撑材料。
由本报体育部和上海体育学院体育产业发展研究院联合发起的“体育产业政策与上海体育产业发展”座谈会昨天召开,与会的体育产业专家和业内人士认为,在政策利好的推动下,中国的体育产业将迎来春天。他们建议相关部门转变观念,抓住体育产业发展的黄金时代,同时期待上海体育产业能探索和创造出“发展新模式”。
中外差距折射潜力
体育,不仅是健儿们角逐的“金牌”,也是一个巨大的“金矿”。中国体育如今已经走出竞赛场馆,延伸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一次,体育产业的发展被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框架里,中国体育事业和中国体育产业将进入新阶段,这是一个里程碑事件。”体育产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张林表示,2012年中国体育产业的规模约为3000亿元人民币,占GDP的比例为0.6%,“我国体育产业近5年的年平均增长率为16%,远高于国民经济9%—10%的增长水平,这是一个朝阳性的产业。”
当然,和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体育产业还停留在起步阶段。体育产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海燕介绍,咨询报告对中国、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韩国和日本等8个国家的体育产业数据进行了比较:“国外体育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的比重较高,比如美国2013年达4350亿美元,占GDP的3%。韩国占2.95%,英国、德国和日本等都在2%以上。”
根据调查,欧美年人均体育消费也远超我国。“德国的年人均体育消费为470.4美元,英国更是在600美元以上,我们是81.2美元。”黄海燕告诉记者,国外体育服务业占体育产业的比重较高,但中国目前主要还是体育实物消费,比如买运动鞋等,“这反过来也说明,未来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潜力十分巨大。”
市场主导资源配置
今年年初,上海东方男篮俱乐部投资人姚明向全国政协提交提案,并在全国政协双周座谈会上进行了《取消赛事审批激活体育市场》的发言。如今相关政策明确将取消商业性和群众性体育赛事审批,也算是对姚明当年大声呼吁的一次积极回应。
姚明的呼吁来自俱乐部遭遇困扰的感同身受。“非赛季期,我们收到过很多热身赛的邀请,但都因各种原因取消了。表面上是资金问题,其实对方私下说是因为赛事审批的问题。”上海东方男篮俱乐部总经理张沛中昨天介绍,赛事是体育产业的核心,但当前中国的体育企业自身没有赛事产权,也没有自己的场馆,“比如搞一个京沪男篮对抗赛,你不知道明年是不是能办下去。缺乏有竞争力的体育赛事,体育企业难以向更高层次迈进。”
在烟波浩渺的淀山湖畔,上海美帆游艇俱乐部一路走来已有十年,俱乐部从当初的20条帆船发展到现在280多条,成为拥有36个国籍会员的国内最大帆船俱乐部。不可思议的是,这家民营企业居然自己出资组建“49人级”帆船国家队,还提出承办2018年世界青年帆船锦标赛。
俱乐部创始人时立宪表示,他是强烈的“市场派”,期待发挥市场在体育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9月2日会议的核心内容,说出了我们企业的心里话。我总是觉得,一定是市场推动政府职能部门往前走,而不是政府职能部门引导市场往前走。”时立宪认为,很多方面职能部门是政策制定者,但不是专家,政府制定政策的依据,一定要来自于市场这个基础。
上海需要打创新牌
一直以来,上海在全国体育的格局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今年4月,体育产业发展研究院完成了上海体育及相关产业的专项调查。据悉,2011年上海体育产业规模约112.42亿元,占GDP的0.9%,增长速度为8.55%。从结构上来说,体育服务业53亿元,占了将近50%,这在全国也属于领先地位。在鼓励体育产业发展的背景下,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上海将迎来怎样的机遇,又将交出怎样的答卷,能否探索出一条新路?
在上海体育局法规处处长王才兴看来,体育产业的利好政策出台,既对中国体育的改革提出更高的要求,也要求上海体育产业探索一个包容性强、融合度高的联动机制。“未来在具体的实施上,更需要各部门协作互动,这才能真正激活体育产业发展的潜力。体育产业绝不是体育一家的事情,是多部门、全社会的产业,必须打破行业的壁垒,实现各部门的互动。”
姚明接受新华社采访时曾说,国务院常务会议所提出的要求和意见还是比较原则性的,在具体的细化和落地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比如说,取消商业性和群众性体育赛事的审批,那么如何来界定两者之间的性质?什么样的活动符合群众性体育赛事?什么样的活动是商业性赛事?如果某一项赛事既有群众性参与又存在商业性,又该如何来界定?这些都需要相关部门在之后进行明文界定和细化。”
上海市发改委产业发展处陈莉莉认为,上海搞体育产业需要打“创新牌”,“首先在技术上进行创新,比如和IT大数据产业的对接。其次是和不同产业进行融合,比如体育产业可以和输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也可以和旅游结合。最后,政府应该在体育产业中退到幕后,做一些服务性的工作。体育场馆的运营可以学习国外的做法,用政府购买服务或招投标的方式来改进,让老百姓获得更好的体育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