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中国之莺”周小燕:桃李天下 自成一派[图]

10.03.2016  16:13

  专题:"中国之莺"周小燕逝世

  3月10日上午上海,寒风凛冽。距离追悼仪式还有一个半小时,龙华殡仪馆大厅前自发赶来的市民排成长队,向享誉世界的“中国之莺”、我国著名音乐教育家周小燕先生告别。

  周小燕先生走过将近一个世纪的音乐人生,在歌唱和教育领域都取得丰硕成果,堪称一代传奇。当人们谈论先生的时候,除了其门下弟子的桃李芳菲,最为人称道的,就是她对于中国声乐事业的炽热情感和毕生奉献。周先生倾其一生心力,为中国声乐事业和声乐教育事业殚思极虑,在工作事业上是一位无人不知的“拼命三郎”。这种动力源于何处?她曾经坦诚地回答:“说来你们年轻人不信,从我成为党员的那天起,我就决定了,我的每一天都这样过。

  周小燕出生于1917年,在她就读上海国立音专期间,抗日战争爆发。1938年,周小燕赴法国留学,二战期间被困巴黎。全国解放前夕,周小燕终于回到阔别已久的祖国。新中国成立后,周小燕就一直投身于中国的声乐教育事业。

  周小燕的生命跨越解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生活求学经历也横跨中国和西方。她既是银行家的千金,又曾在二战期间蒙受苦难。就是这样一位经历和阅历都极其丰富的艺术家,共产主义信仰成为她终生前行的不竭动力。

  “老师做饭不太有天赋,我一直说要做回锅肉给她吃,可是还没有做,她就病了,到现在她还没有吃过我做的回锅肉。”3月4日,全国人大代表、著名歌唱家廖昌永本来已经来到北京,准备参加即将开幕的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获悉恩师周小燕去世,他怀着悲痛即刻赶回上海处理相关事务,记者联系他时已近当日夜里11点,他正在返回北京准备参加次日的会议。

  “老师跟我们不完全是师生,而是家人,像母亲和孩子。”廖昌永回忆说,有时候上完课,一群学生留下来就在老师家蹭饭。有的学生头发长了没时间剪,老师会笑眯眯地拿出一把剪刀,给学生剪头发。对于生活拮据的学生,周小燕资助他们学费。有的学生没地方住,周小燕就让他们住到自己家里。很多学生都得到过她的帮助。

  “没见过老师的时候,觉得她像神仙一样,跟她相处久了就会发现,她是那么随和、豁达、幽默、渊博,我们也不知不觉地受到她的感染。”廖昌永说,老师把太多心思花在了教学上,对于生活上的事反而有点大大咧咧。老师出门,学生有时会和她恶作剧,把她的包藏起来,她以为是自己弄丢了,大叹自己丢三落四、“天女散花”。“我记谱子很快,但记不住人名,老师就说,我是继承了她的衣钵。”廖昌永说。

  周小燕教学,从人格培养开始,她在教学生唱歌的同时,也教导他们要有责任心、有团队意识、尊重身边的每一个人。“老师常对我说,一个人有多大成就,和他如何做人有很大关系,谦虚贯穿于她的艺术生涯始终,她也这样影响着我们。”1997年,廖昌永获得多明戈世界歌剧声乐大赛第一名,一回来,老师就告诉他,越是这种时候,越要谦虚。

  不那么熟悉周小燕的人,也都知道她对教学的热爱、对年轻人的褒奖。她有一套关于声乐教学的“独门秘籍”,世界各地有很多声乐爱好者渴望得到她只言片语的教诲,尽管年龄大了,她还是有求必应。

  为了能培养更多更好的艺术家,周小燕把获奖所得的奖金捐出来,成立了周小燕艺术专项基金,资助边远地区有才华、有追求的声乐人才、教育工作者。她诲人不倦,也不辍学习,廖昌永出国参赛、演出,常会应老师的要求,带一些唱片、乐谱回来供她欣赏、研究。

  在周小燕先生奔腾不息的99年音乐旅程中,她用一个又一个音符,用最真挚的情感,为人民歌唱,为祖国母亲而歌唱,写就了一部荡气回肠的“生命交响曲”。

  1917年8月17日,周小燕出生在湖北武汉的一个工商世家。父亲周苍柏被称为“东湖之父”,毕业于美国纽约大学经济系,曾任汉口上海银行经理,湖北省银行总经理,虽不会音乐却让子女学习萨克斯、小提琴、钢琴等器乐。

  如今湖北的东湖公园就曾经是周苍柏的海光农圃,周小燕从小就在那里玩耍。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周小燕被迫中断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的学业,回到了家乡。武汉长江边,刚满20岁的周小燕在抗战烽火中含泪首唱《长城谣》,打动了无数志士的心。这也让她第一次感到,中国的旋律是那样的美。当周小燕登上长城再次唱起了那首血泪凝结的长城谣是1995年,抗战胜利五十周年。

  事后,她仍旧激动地回忆到:我就想最早我唱长城谣的时候,中国是个啥样子,大家心里头都是怕做亡国奴,是那种心情。而后来我看到的中国,是包括我的弟弟、多少烈士、我的父母都想看的,这样一个中国。

  受到战争的影响,1938年年底周小燕辗转来到了巴黎学习声乐。寒窗数载,她终于在1945年登上巴黎国家大剧院的舞台,用中西合璧的唱法高歌《紫竹调》、《红豆词》,令世界舞台第一次对中国美声演员刮目相看,她也因此被誉为“中国的夜莺”。

  1949年,周小燕受聘担任了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老师,开始了她的教师生活。1952年的5月5日,她与电影导演张骏祥举办婚礼。婚礼简朴,只是借了周小燕的舅舅的家办了一桌喜酒请了客人。

  周小燕的儿子曾经羡慕过妈妈的学生,因为母亲总把时间是给了她们,直到周小燕80岁的生日上,他看见桃李满天下的母亲被那么多学生围绕着,回到海外,他给妈妈写下了这样一封信:从前阿姨说你脑子里只有你的学生没有你的儿女,现在我感觉到你是对的,假如你脑子里那个时候只有儿女,就算是我们成器成材了,也只有两个,而在庆祝会上,我看到了这么多从七八岁到六七十岁的人,这么爱你,我觉得你值得。

  周小燕认为,学美声不是为了追求技术上的先进,是为了用科学的发声技巧,为本民族音乐文化服务,向世界传递中国的歌声。1988年,看到大量的歌剧人才因“英雄无用武之地”纷纷外流,71岁高龄的周小燕亲自挂帅出任艺术总监,创办了“周小燕歌剧中心”,以不同于国有院团的全新体制运作。在她的努力下,中心排演了《弄臣》、《茶花女》及中国歌剧《原野》等大量精品剧目,为中国歌剧走向世界打开了大门。周小燕班上的学生工、农、兵都有。她说,自己挑学生从不看家庭成分,最重要的是人品。

  1999年在上海大剧院独唱音乐会上,廖昌永演唱歌曲《老师,我总是想起你》送给坐在台下的恩师周小燕,仅演唱1分钟后他几度哽咽,眼泛泪光,情感真挚令人为之动容,足见周小燕先生平日对学生的关爱与提点。过了90岁高龄的周小燕,依旧每天都在家中给学生上课。其他人看了总劝她,但她总说给她排的学生还可以更多。对那些能听到周小燕上课的研究生、本科生来说,这是多么难得的机遇。有人曾问她:“您什么时候关门,不收弟子?”她说:“盖棺的时候关门,反正也没有退休的,那我就干终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