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中国不再救助地方债 下决心深化金融改革

11.10.2014  12:27

  参考消息网10月10日报道 外媒称,中国进一步规范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严格举债程序和资金用途。从今以后地方政府举借债务,必须报本级人大或其常委会批准,并把政府性债务作为一个硬指标纳入政绩考核。

  据俄罗斯之声网站10月10日报道,官方数据显示,2013年地方政府债额接近18万亿元人民币。而中国债务总额,即政府债务、企业债务、家庭债务的总合,已高达GDP的250%。而2008年这一指标为147%。

  报道称,究竟是什么让中国在债务坑里越陷越深?2008年危机时期,地方政府为了达到既定的GDP增速目标,大量借债发展基础设施项目。这一措施的确帮助中国呈增长态势走出危机。然而这些措施后来招来两大问题。第一,许多项目盲目上马,只能亏损。例如,云南两个不大的城市各建了一个大型国际机场,而两座城市彼此相距仅有40公里。另外,钢铁生产过剩。令人费解的还有近年来中国生产的大量太阳板用于何处。

  第二个问题是,既然项目亏损,投资就很难返回。结果,地方政府在短时间内债台高筑。由于资金来自非预算单位,大规模企业破产风险随之上升。而且世界经验已经证明了类似的威胁有可能变成现实。美国2008年危机恰好是在国债达到GDP的260%之时爆发的。

  报道称,似乎中国政府已经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为了防止信贷泡沫进一步扩大,中央对地方政府的债务偿还将实行不救助原则。此外,今后地方政府举借的债务,只能用于公益性资本支出和适度归还存量债务,不得用于经常性支出。主要目的是为了达到地方政府的收支平衡。现代发展研究所顾问马斯连尼科夫指出,新规不过是深化金融改革的开始。

  他说:“应当在中国金融市场改革的大背景下看待这些新规。例如,有可能将来中央将承担部分社会福利支出。不管怎样,这都说明,政府已下决心解决与经济模式转型有关的一揽子问题。

  报道称,由此可见,同地方债斗争看上去是一个更必要、更合理的步骤。增速降低是经济模式转型时期不可避免的现象。问题只在于能在多大程度上实现软着陆。但是在承受如此巨额债务的经济中,难以既让增速放缓而又不引起大规模投资公司破产。

  报道认为,中国经济增速现在就已开始放缓。对能源需求的骤减就可证明这一点。2014年前8个月,中国能源消费增长不到4%。如此低的水平仅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发生过。而且,如果经济向服务型转变,许多能源部门增速也会随之放缓,而这意味着,对能源的需求必会降低。看来,经济模式转型已经启动。业内人士指出,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将不可避免地出台一系列改革方案。但是开始阶段需要排除金融不平衡的暗礁,以免改革浪潮在到达彼岸之前就已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