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上海交大高福进: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力和影响力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深深植根于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活动,正是继承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吸收世界文化成果,才得以形成了社会主义内容和中华民族形式相结合的全新的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
中华文化的传承性及时代性——民众是基础
文化是历史发展积淀下来的社会成果。中华文化历经数千余年的积累而流传至今,中间没有断层,此为中华文化的独到特点——文化的传承性特征。
首先,中华文化可谓是世代相传,一以贯之。如前所述,中华文化历经数千年的积累,几乎从来没有中断过,它逐渐成为中华大地所有民族包括诸多少数民族所接受和吸收的主流文化,也先后大大影响了周边民族和国家文化的发展。就中华文化的继承性而言,虽说也有某些时代短暂或暂时的反孔反儒或反传统,然而,包括儒家思想与文化在内的传统文化由于其博大精深且深入民心而得以代代相承,此亦为中华文化拥有持续生命力和强大凝聚力的原因所在。
其次是中华文化可能的全球性传播趋势。今天,孔子已经成为世界所公认的文化名人,是真正的全球性的思想家,当今数百座孔子学院遍及世界,可谓世所瞩目。伴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和全球文明的进步,中国人尤其是海外华人大大增强了对华夏民族和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亲和力。诺贝尔奖获得者、美籍华人杨振宁曾说:“我觉得中国传统的社会制度、礼教观念、人生观,都对我们有极大的束缚的力量。”
再次是在认同基础上的当代的传播和继承。中华文化的历史悠久是指数千年来的逐步累积,博大精深则体现着这一文化的广度和深度。中华文化的融合力或同化力、凝聚力、亲和力伴随着各种融合文化的积淀逐步加强,如今,它业已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认同,尤其是当今社会,改革开放以来各族人民在逐渐过上满意的日子后由衷地感受到政府的亲和政策,也由衷地认同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和睦相处,认同这种广义上的中华文化,这种认同感将会使得中华文化继续发展弘扬和传承,也必将大大提升我国目前的社会风尚水准。
中华文化越是积累丰厚,其时代性也就越强
不同时代的宗教、政治、经济及各种偶然性的重大突发事件对于当时的文化可能起到决定性的影响。立足于古今全球文明视野,上古时代甚至近代以前,宗教几乎决定着文化发展的走向和具体特征;而近现代尤其是20世纪,意识形态对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影响甚重。很容易理解的是,不同历史时代的宗教、政治、经济尤其是思想观念这一背景对民族文化的影响很大。同样,漫长积淀起来的民族文化也对历史时代的各个方面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亦即:民族文化与时代背景的作用是相互的,民族文化与相应的时代相呼应,此即文化的时代性。
不同时代的文化具有不同的时代风貌和精神。每一个时代皆具有该时代的文化风貌和特色,或曰时代精神,而该时代文化亦为该时代精神之见证——时代文化体现了时代精神。就中华文化而言,春秋战国时代丰富多彩的诸子百家思想及文化,汉初的黄老之学、汉武帝时代以后的儒家思想与文化,民族大融合时期充分体现道家学说的独特而超脱的清谈与玄学,唐代的佛教各种宗派思想,宋元时期的理学思想等等,这些具有时代特征的精神文化基本上反映了各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时代精神。如果说,有什么能够概括今天中国的时代文化风貌、特色,那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民族的觉醒实乃文化上的觉醒
如果一个民族对于自身长期积累下来的丰富多彩的文化没有感觉和理解,那么这个民族无异于愚昧落后的民族;若是长期处于这种不自觉的状态,那么整个民族几乎无药可救。此外,自觉状态也体现在对于外来文化的自觉理解和认识方面,这就需要对外来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达到为我所用、为我服务之目标。
我们在传统文化上的觉悟和觉醒,其一是对自身文化的地位和价值的理解和自豪感,其二是对其发展规律的把握以及对继承和弘扬该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此外还有对于该文化方向上的把握和掌控,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我们对自己漫长历史时期积淀下来的文化需要自立和自重,它源自历史深处,来自我们悠久的历史积淀,它深深扎根于民族灵魂深处的文化。
回顾百年来的中华历史尤其是旧中国屈辱的百年史,中国先后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先后为西欧列强、沙俄、日本欺辱和侵害,中国人体会到亡国奴的悲惨滋味。而19世纪之前,我们一直以天朝大国自居,我们的文化在周边是影响者、支配者,经济文化上大大高出周边少数民族或国家的文化。然而,鸦片战争的炮火击碎了这种高傲的“大国梦”,中国人的优越感突然从高端跌入深渊,当然有识之士也逐渐开始“睁眼看世界”,逐步开展学习西方的宣传,中国的近代化历程艰难而坎坷,学馆建立、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中国先后以英法为师、以日本为师、以美国为师、以俄国为师,曾经经历了一个“引西潮反传统”的“深度搅动过程”,这种彻底的文化上的“吾丧我”,刺痛一代代中国人的心灵。
今天,在5000年文明传承的基础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孕育成长,是当今最先进生产力发展规律及其成果的反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深深植根于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活动,正是继承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吸收世界文化成果,才得以形成了社会主义内容和中华民族形式相结合的全新的文化。创造不能没有传统,没有传统就没有了生命的基础,同样,传统也不能没有创造,因为传统失去了创造是要死的,只有不断的创造才能赋予传统生命,而展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活力是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个方面,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力和影响力是我们实现建设文化自信的一个具体课题。
(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教授)
来源:《长江日报》2016.11.28 第12版 求知
原文: 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力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