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教育新闻网】来自甘肃的101个梦:华理志愿者为山区儿童办画展
孩子们在绘本屋里阅读 (摄影:华东理工大学)
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高峰乡明德中心小学的三年级学生韩福的作品 (摄影:华东理工大学)
本网讯(记者 金寒草) 支教能给山区的孩子带去什么?支教能给大学生带来什么?华东理工大学第三届研究生支教团从甘肃回来收获颇丰,他们发起了一场特殊的画展。
昨天(5月3日),101幅来自甘肃定西山区101名小学生的“彩虹童画”在华东理工大学图书馆展出,描绘着山区儿童五彩的向往。“比起物质生活的匮乏,孩子们精神方面的成长更值得关注。”第三届华理研究生支教团团长陈敏媛如是说。
大山里开出艺术之花
“我画的有闹钟、房子,闹钟从房子里出来晒太阳,这个小人的名字叫小猪,我还画了一朵蓝色的花,箱子里面装了文具,是给澳洲的小朋友寄去的。中间是一所大房子,因为没人住所以变成了箱子,里面有个魔术棒开不了。这个房子我进去看过,只有一个小板凳,还有一根橡皮泥做的魔法棒。”这是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高峰乡明德中心小学的三年级学生小福的作品。
小福原本是一个自卑、内向的孩子,因为天生的读写障碍,小福无法跟上班级的学习进度,不会读写拼音,也从不做作业。在陈敏媛的第一堂课上,她提出和每个同学合影,得到了学生们的热情响应,结果全班只有小福拒绝了,他说,“班上同学都说我笨、长得丑”。
这个孩子的表现让陈敏媛觉得很心痛。她送了小福一本白页的本子和一套彩笔,给小福布置了一项特殊的“作业”——绘画日记。同时陈敏媛也会花上十几分钟到半个小时的时间来通过问问题和聆听小福回答,了解他的绘画内容、情绪状态和内心想法。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小福整个人开朗了很多,和班里也融洽了很多,经常还会画画送给老师和同学们。第二个学期一开学,小福主动交上了第一份抄写生字的作业。
小福的成长,让陈敏媛发现了绘画的神奇。“绘画是一种创造的过程,能够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同时,当完成艺术作品时,孩子们会收获到一种价值感和自我认同感,这对他们的成长非常有帮助。”陈敏媛惊喜地发现,孩子们的能量像一股洪荒之力般倾泻而出,生活、经历、情感、理想,都能通过一幅幅稚嫩的画作表达出来。
陈敏媛收集了全校101名学生的作品,在课余时间独自完成了所有画作的访谈,并把这些梦带回了上海。“我希望为孩子们提供一个平台,让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思想、他们的故事、他们的能量被更多人看到。”
据悉,支教团把本次画展所有的作品制作成了1010张明信片,每个孩子都得到了属于自己的10张明信片,每张明信片上都会有孩子亲笔书写的祝福。这些明信片在画展现场进行义卖,所有收入都会用于支持当地的教育。
走进山区孩子的精神世界
自己动手劈柴生火、围着一口水窖算计洗澡……抬起头看着漫天银河,低下头看着孩子们的笑脸,在山区支教的大学生们痛并快乐着。
自2013年以来,华东理工大学先后有18名志愿者走进甘肃定西山区,努力帮助当地学生改善物质生活、提升受教育水平,还和当地开展了“华东理工大学——定西助苗行动的一对一资助”活动。截止去年8月底,华理学子在当地两所初级中学、一所完全中学和一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中累计服务时间超过172800小时,覆盖人数超过4920人。
而这些远远不够。
在支教的日子里,大学生们在同山区儿童的接触中思考得更多了。上海仍在酷暑中,8月底刚来到海拔3000米的明德中心小学的支教团却要准备过冬了。志愿者们目睹山区物资匮乏,便自出奔走为孩子们筹集过冬的衣物和一些书籍文具,并最终得到社会各界的帮助。支教团为明德小学设立了“励志奖学金”,尽管只有几十元,但成为不少孩子人生中第一笔“小小财富”。
而当物资渐渐足够的时候,他们发现需要关注的不仅仅是外部可以看得见的物质条件。
陈敏媛说,不仅要为山区儿童带去爱,更要让他们懂得去爱,去表达爱。她募集了2000多本儿童绘本和一万多元的资金,为孩子们建立了一个阅读和艺术的空间——彩虹绘本屋,让孩子们能够在里面自由地阅读、绘画、创作,通过艺术教育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
“只单纯地给予他们(山区儿童)东西是不负责任的,我们更要带给他们自尊和自信,让他们看到自己的价值,懂得用自己的努力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在这种理念驱使下,支教团打造了定西山区学校的第一家“物资银行”,每周五孩子们都可以通过自己挣来的积分换取文具、衣物。如今,这样的做法受到其他学校的推崇,“物资银行”已经在明德中心小学周边的七八所学校开起了“分行”。
据了解,支教团正在探索将部分活动“长效化”。如,精选10本绘本设计10堂绘本课,进一步完善绘本课程的课程设置;为明德中心小学与江苏省张家港外国语小学牵线搭桥“结对子”,制定“物资银行”的管理制度和运作机制。
原文来源: 上海教育新闻网 | 发表时间:2016-05-04 | 作者:金寒草
原文链接: http://www.shedunews.com/zixun/shanghai/gaodeng/2016/05/04/20530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