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女高中生用3个月完成纪录片 对高考进行解读
原标题: 对于高考,我们还有自由和选择(附照片)
本报记者 钱钰
高三在很多人心目中可能是压抑、辛苦,甚至是反天性的。面对不够合理的现状,不少人虽然常常针砭时弊,却又随波逐流。听过太多对中国教育的批判,最近,来自控江中学的高三学生唐润铧给出了不一样的高考解读。
唐润铧历时3个月独立制作完成了一部纪录片《考在上海》,他想通过纪录片告诉大家——“对于高考,我们还有自由和选择”。
我想找一个答案,我们真的别无选择吗?
《考在上海》(第一集)时长24分钟,记录了2015年上半学期以来,唐润铧所在的控江中学高三(2)班发生的故事。
高三(2)班是历史班,班里一共有47位同学,是年级里人数最多的班级。尽管片子只有24分钟,但唐润铧拍摄的素材多达154个G、1340个视频文件,单视频剪辑就花了两周时间。从2015年暑假的高三动员大会,到教师办公室里的别有洞天,再到圣诞节的师生同乐,都被一一记录进镜头里。
“因为我是出国党,所以这段时间比较闲,就想找点有意思的事情做。”如今的唐润铧已收到美国维克森林大学面试通知,但他拍摄这部纪录片,绝不是出于某种“玩票”心态,而是有一个沉寂在心底的声音想要传达。
唐润铧发现,当今社会各界对高考的评价,包括很多相关主题的纪录片,都仅仅是简单的批判,普遍在关注衡水中学和毛坦厂中学那样的“高考工厂”,缺乏新颖的角度。他想拍一个不一样的高考纪录片。
“我们每个人都知道有问题,每个人又都觉得‘我们无能为力’。我想找一个答案,告诉人们我们还有自由,还有选择。”唐润铧说,制作这样一个纪录片,很大程度上也是证明给自己看——“我没有随波逐流,我的激情、愤怒和责任心还在。”
在高考方面,所有人都一样?
高三究竟是什么样的?在唐润铧的镜头里,暑期高三动员会上,2015届学长的“过来人谈”吹响了高三的号角——“高考的本质是一个分类的机器……高三已经开始为自己而活了。”进入高三后,同学间的打闹不见了,课间的欢声笑语也少了,大家集体进入“学霸”状态,所有的兴趣爱好都得让路,仅存的无非是偷偷看几页闲书、听一听音乐、打一段架子鼓、下一盘棋。
新学期开始后,高三(2)班的教室后方多了一幅带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黑板报,班里一位艺考生用水彩颜料画满了整块黑板,上面写着几行字——“高三之路: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在唐润铧看来,画这幅黑板报虽然耗时费力,但是值得,当高三(2)班的同学回想今天的时候,可能会首先想到这幅美丽的画,而不是高三的重压。
镜头从教室转向了高三教师办公室,老师们正在耐心地辅导学生。在唐润铧眼中,可能相对于其他城市,在备战高考上,上海的校园氛围并不让人那么窒息。然而他知道,这些上海学生心里所承担的块垒,不少于中国的任何地方。毕竟,“未来”这二字,会让所有人拼尽全力。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观点,“高三生活是压抑的,辛苦的,反天性的。甚至可以说是泯灭人性的”。我们也都明白,“当今的考试制度是一片汪洋大海,每一个学生都只是一颗沙粒,我们无力改变,只能祈求下一道浪把自己抛得更高。不仅学生如此,老师家长也是如此。在高考方面,所有人都一样。”
因此,在片头,不少高三学生都反复提及一句话——“所有人都一样”。为何要做这样的设计,唐润铧说,这句话是大多数中国学生及老师面对高考的一种态度。这种态度在某种意义上说是没错的,因为渺小的我们面对潮流,确实别无选择。但他却对“所有人都一样”予以了否定,他想告诉大家——“我们其实有选择”。
选择权永远在自己手上
但选择和自由在哪里?唐润铧在片中作出了回答——唐晓赟老师的英语教学改革,以及樊阳老师的公益人文讲座。他说,“我们习惯了仰望,习惯了把已有的制度看作是不可撼动的,但我们能把自己化作星火,怀着一颗不羁的心灵去照亮周围的人。”
镜头转向了高三语文组老师的办公室。在隔间的外墙上,贴着不起眼的三个篆体字——“后花园”。墙的背面,是一位女老师的办公桌和她别具一格的照片墙。镜头里,老师如数家珍地介绍着她的照片墙,上面贴满了文艺界名人的照片,苏珊·桑塔格、汉娜·阿伦特、卡夫卡以及她心目中的女神——演员格丽泰·嘉宝。这位老师自称有“空墙恐惧症”,不管办公室搬到哪里,她都不会落下这些照片。
“很多老师有自己坚守的东西,即便被大环境吹得东奔西跑,也会坚守着。”唐润铧做出了这样的解读——“环境的力量固然强大,环境不断逼迫我们去放弃,去忘记,这时候桌边的一张照片就会变成一种反抗,因为它在同一化的浪潮中一遍遍提醒我们,我们还有爱,我们还有热情,我们还有信仰!”
面对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重读写、轻听说”的问题,唐晓赟老师也在试图改变。“是不是明年可以结合全区的力量搞一个高中英语听说课程的推进和引入,现在天时和地利都具备了。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的英语不再是哑巴英语。”唐晓赟说。
还有人的选择走得更远。
在纪录片中,唐润铧不惜笔墨,花很长的篇幅介绍了樊阳老师的公益人文讲座——从初一下学期开始,他就参加了这个讲座。片子中,樊阳公益人文讲座的学生们正在万国公墓进行“人文行走”,几乎每一个月,樊阳都会带着学生去游历那些富有历史意义的人文景观,行走前,学生们会利用课余时间调查与景点相关的历史人文知识,行走过程中,大家一起交流。每周六晚上,樊阳老师还会在上外双语学校开展一场人文讲座。
“介绍这些老师,是想告诉大家,即使现有的教育模式不令人满意,但我们依然可以去追求那些可贵的、却‘无用’的东西。我们可以看看个体或小群体在体制中应该怎么做,而不仅仅是抱怨。选择权永远在我们自己手上。”唐润铧说。
正如片尾唐润铧所说的,“有人说,在中国的教育下没有自由,我不这么认为。自由就在你那些无用的闲书里,在你那个无用的讲座里,在你努力挤出的两个小时里,甚至当你走在上学的路上,不小心望到蓝天的时候,‘别动,自由就在那’。”
接下来,唐润铧还将推出第二集和第三集,分别聚焦留学和对应试的评价。不过,他暂时碰到了点小麻烦,由于媒体的关注和网络的传播,片中又涉及到学校和教学场景,校方和老师有不少顾虑,他的拍摄有可能中断。小唐还在努力与校方沟通中。
唐润铧说,未来学成回国,想做一名教师,为推动中国的教育改革尽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