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近郊专项服务开通3个月外环外订单增长近1倍
“沪郊快车”方便了近郊居民出行。
针对城市出行“最后一公里”难题,近些年来上海不断推出并完善社区穿梭巴士、短驳公交、公租自行车等解决方案。现在,智能技术与大数据也来助力缓解市民出行困扰,滴滴快车推出“沪郊快车”专项服务3个月来,外环外的订单占比已达28%,增长近一倍,在引导司机满足市民“最后一公里”出行方面初显成效。
主要中转点处于外环外
2003年以来,越来越多的大型居住社区向近郊地区集中,同时不断有地铁新建或延伸,因此不少人在郊区居住,在中心城区上班,从而产生了明显的潮汐式迁徙动态。调查数据显示,由于人口疏解政策的推进,上海人口居住地往郊区拓展,职住分离情况明显,通勤时间长达40分钟以上。
滴滴出行平台大数据显示,早高峰期间,外环外人口大量流入市区,晚高峰又回流至沪郊。其中,连通地铁1号线南北的闵行、宝山两区开发早、小区较成熟,人口潮汐迁徙最为明显,一东一西贯通9号线的浦东、松江两区也呈现上升态势。
因受职住分离,外环外地铁站成为市民早晚高峰出行的主要中转站,但衔接居住社区到地铁站点、公交枢纽的路程则完全由地面交通承担,“最后一公里”出行需求突显。
多管齐下补短驳盲区
城市格局在变,交通布局也随之改变。城市交通专家表示,从交通服务体系分析,需要从完善交通服务系统着手,填补“最后一公里”的短驳“盲区”,使之成为服务于人们出行全过程的交通环。
为此,上海近些年来不断推出并完善社区穿梭巴士、短驳公交、公租自行车等解决方案。记者从上海市交通委获悉,上海正在调整公交车的线网格局。着力发展以轨道交通、有轨电车为标志的骨干交通,以公共汽(电)车为标志的区域交通,以社区巴士为标志的“最后一公里”交通,形成骨干、区域、接驳三级公共交通网络。
巴士集团总经理张必伟告诉记者,上海的公交线路要改变传统的单线调整模式,按照“一路一线、区域成网、方便换乘”的原则,综合考虑区域干线情况,实施整体调整。今年3月,巴士一公司新开辟了1226路、1238路“最后一公里”线路;4月,巴士三公司新辟了176路“最后一公里”线路。从2014年开始,巴士集团已陆续开辟了46条接驳线,今年将再开30条。
“沪郊快车”拓展沪郊运能
但与快速增长的近郊居住社区和出行人口数量相比,目前“最后一公里”仍存在运能缺口。滴滴发现,在调整过程中,上海“最后一公里”线路有不少地方,一时还难以形成封闭的交通环。比如,在传统的公交运营调度手段下,很难实现车辆的灵活调配;而用于填补盲点区域的公租自行车,面临着雨雪恶劣天气的挑战,单凭两者无法完全满足民众的实际出行需求。
今年3月,滴滴快车推出了“沪郊快车”专项服务——拓展增量运能,运用电子围栏等技术手段将运能锁定在外环外区域,并通过市场营销吸引市民体验。而在高峰时期,运营策略主要倾向地铁站周边,尽可能引导司机满足市民“最后一公里”出行。
滴滴快车上海城市经理林冉介绍说,“沪郊快车”服务开通已满3个月,经过持续摸索与及时调整,取得了不错的成效。目前,滴滴快车外环外的订单占比已达28%,相比年初增长了将近一倍,与内环内的33%成为快车上海订单最多的两个区域。外环外的订单中有15%是起点或终点为地铁站,明显高于全市9%的平均水平;尤其是早高峰时段,外环外的地铁站订单占比近21%,远高于市区的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