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备课替代个人备课 "上海模式"教育落户美国

06.11.2014  09:43

  老师们集体备课、互相听课、评课,这早已成为上海中小学教师们的教学习惯。但对于美国老师们而言,集体校本教研还新鲜得很。不过,自去年来上海考察后,这个“上海模式”替代了原本美国中小学教师按照个人创意独自备课的方式,在美国田纳西州的6个学区18所中小学里“安营扎寨”,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都有提高。这几天,来自美国田纳西州的中小学校长们再次造访沪上中小学,他们对“上海模式”的吸收应用,也启发了上海教师的教学改进灵感。

   美国中小学:教师“各自为政

  美国中小学采用的是“包班制”的教学方式:一位老师负责这个班级的所有课程。除了国家统一的评估体系,至于老师怎样教、教什么内容,完全由老师个人决定。在美国学校文化中,很少有教师愿意开放个人的教室给其他老师,他们更多的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和风格进行教学。“这就像抽大奖,教师之间差异巨大,教学效果也差别很大。”范德堡大学中美教育文化中心主任陈粤秀说。

  实际上,美国也意识到了这种教学方式弊端。于是,校长们开始走进课堂听课,以提高对课堂质量的把控。但这种做法只是隔靴搔痒,仅靠校长,难以对全校教师的具体教学理念有效把握。2013年PISA测试中,上海学生取得了全球第一的成绩,美国基础教育界则以此为契机,踏上了向中国同行“取经”的旅程。同时,美国范德堡大学也与所在田纳西州的中小学联手,邀请华东师大学术团队加盟,申请到美国联邦的教育改革项目——提升校长教学领导力。

   习惯成为“一条正在鱼缸里游动的金鱼

  去年,18位田纳西州的中小学校长来到中国,在上海市闵行区9所中小学考察课堂教学、集体备课和听评课活动,并与这些学校的教师进行座谈,他们从中深受启发。回美国后,美国校长们将“上海模式”在18所学校付诸实践。

  刚开始,许多教师并不适应,一位校长转述其学校一位老师的描述:第一次邀请同事们站在教室的一面玻璃墙外观察他上课时,他强烈感觉到自己是“一条正在鱼缸里游动的金鱼”。不过,实实在在的成效,让美国教师们接受了“上海模式”。试点一年,一所美国中学的学生达标率从50%上升到83%。

  美国田纳西州教育助理专员保罗·弗雷明表示,今年“上海模式”试点区域将扩大,田纳西州某些学区将全部采取美国化的上海教学模式,争取将其更快融入美国教育文化模式中。

   给上海教育带来“新刺激

  “因为美国教师之前没有接触过集体备课、听课、评课的模式,所以要清楚地罗列出每一个细节,应该听什么,怎样评价等。”制定出清楚的教学框架,给出更多细节和使用工具——“上海模式”在田纳西进行着“本土化发酵”,美国教师从中梳理出了许多公共知识、技术指标,使得“上海模式”更具可复制性、可操作性。

  这又给了中国教师同行以启示。华东师大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杨小微说,今年她率队前往美国田纳西州,发现美国同行为每一项指标都设计了严谨的表格,以衡量教学方式是否给课堂和学生带来帮助。“这让中国教研团队意识到,自己多年习以为常的教研流程中,竟然包含如此多的‘技术含量’,却一直未意识到应将这些记录下来,并梳理成公共知识进行传播。”杨小微说,“因为平日里集体备课等日常工作太熟悉了,反而忽略了对它的梳理、反思、完善,这点值得我们认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