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严市运会” 大幅度改革创新竞赛制度
10月12日消息:昨天下午,第十五届上海市运动会在东方体育中心正式开幕。作为年轻人梦想起航的舞台,市运会承担着挑选后备人才,打造明日之星的重任。围绕市运会“追逐梦想、超越自我”的主题,本届市运会大幅度改革创新竞赛制度,只设置青少年组和高校组两个组别,首次让广大青少年和普通在校学生担纲主角。在看淡金牌至上锦标主义的同时,本届市运会以“严”字当头,首次推出了文化测试,文化成绩不合格的被取消参赛资格。
要上赛场,先上考场注册青少年运动员超2万
作为年轻人梦想起航的舞台,市运会是检验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综合性运动会,承担着挑选后备人才,打造明日之星的重任。与以往只注重竞赛成绩不同,本届市运会首次推行运动员文化测试,走上赛场之前要先进考场,语、数、外三门课程成绩合格才能获得参赛资格。
据统计,本届市运会共计有1.2万余名青少年运动员参加文化测试,不合格的258人被取消参赛资格,合格率近98%。“我们需要全面发展的体育后备人才。”市运会组委会秘书长郭蓓说,“文化素养也是体育人才的一项新标准。”
与此同时,市运会的后备人才培养模式越来越多元化,后备人才规模也在逐年扩大。2014年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本市注册的青少年运动员已超过2.2万人,较2010年同期增长70%以上,教练员1600余人、同期递增30%以上,为历史最高。
有数量,更有质量。2011-2013年代表上海组队参加全国青少年最高级别比赛中,上海青少年运动员共计获得329枚金牌、212枚银牌、237枚铜牌。过去四年,各区县向一线运动队输送后备人才400余人。
严字当头,激发热情体育课展评纳入市运舞台
改革创新的最大变化在于参赛主角。过去,市运会是少数体育尖子的竞技场,甚至与市民参与的运动会混在一起。今年,市运会降低门槛,首次以青少年为主体,不仅仅是专业性的运动员,来自17个区县的千名普通在校学生,也以“小铁人”“小达人”的身份一比高低。培养兴趣,养成锻炼习惯,也是市运会的出发点之一。青少年参赛组别根据不同年龄分得更细,一些专项技术比如篮球比赛的“绕杆运球”,田径的“跑、跳、投”三项全能和推挡、对拉等乒乓球基本功列入各个项目的赛程。可以说,只要站在赛场,有一颗参与体育的心,人人都是冠军。
与此同时,以在校学生和体育老师为主角的“阳光少年”“活力园丁”评选和“体育课展评”活动,也将在市运会轮番上演。郭蓓表示,市运会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以此引导学校体育的发展,最终达到推动青少年强身健体的作用。
在这样的理念下,今年的市运会激发了全市各所学校的参赛热情。据统计,今年报名参加高校组比赛的高校参赛运动员从上一届的2700多名增加到了6000多名。
但在降低门槛的同时,对选手资格的审查却是空前严厉。市运会增设骨龄测试等方法,维护公平公正的竞赛秩序。通过对田径、乒乓球等9个项目的1150名运动员进行骨龄测试,共计取消185人(不合格)的参赛资格。
增设项目,全民办训首次加入冬奥会项目
市运会设青少年组和高校组,青少年组坚持以奥运、全运项目为布局原则,夏季奥运会项目基本达到全覆盖,并首次增加冬季奥运会项目,共设置31个大项、38个分项,相比第14届市运会增加了6个大项、8个分项,花样滑冰、冰壶、马术、高尔夫球、现代五项、帆板、拳击和散打8个项目,将第一次登上市运会的赛场。
这些新项目的注册运动员,改变了过去少体校为主的培养模式:由马术场和高尔夫场输送的运动员、由冰场培养的花滑好苗子,由高校组成的冰壶队,由李国君、丛学娣等个人俱乐部培养的体育人才,由家庭自筹资金培养的高尔夫、网球选手等,都将有机会和少体校的孩子们同场竞技。
“第十二届市运会的时候,我们只有4家社会办训的运动员参赛,今年已达到30多家,”郭蓓说,“市运会让各种社会办训力量一展实力,共同培养上海体育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