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两阿姨过年做导医 坦言比蹲屋里有劲多了
农历新年,大年初一,懒觉陪伴,亲友相聚。相信这是不少市民在节日里的“标配”。可偏偏有这样两位阿姨,她们“不按常理出牌”,年初一喜欢往医院跑。为啥?原来她们觉得,去医院做志愿者,能够服务他人、收获快乐,比起蹲了屋里“有劲多了”。
上午8时30分许,记者来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在医院志愿服务办公室里,两位年过花甲的志愿者卯玉凤和施宪萍正在领取绿色的志愿者服。“这两位阿姨,可以称得上是我们队伍中的‘资深’志愿者,不仅业务能干,还和蔼可亲,受到病患和家属的多次表扬……”九院志愿者服务工作站负责人孙振军告诉记者,一大早,阿姨们就准时来报到。
“卯阿姨,侬今朝来了蛮早嘛。”
“是呀,昨天夜里忙到一点。生怕迟到了,早点来。”卯玉凤一边利索地穿马甲,一边应和着。原来,前一天晚上,作为全市30万“平安马甲”之一的卯阿姨在小区内巡逻,忙到凌晨1时多才回家。“我想到早上要做志愿者,就调好闹钟,快点‘咪特些’。”
“那你辛苦了,我是习惯了每天5点半起床。”施宪萍告诉记者,自己的母亲曾长期在九院住院,经历过亲人生离死别的她,更加明白病人家属的无奈。“我希望能通过自己的绵薄之力,帮助其他人少走点‘弯路’,看病更顺利些。”而卯玉凤则说,自己是街道“推荐”过来的。“周一到周五,我每天都来,已经做了三年志愿者,很开心!”
换上制服后,两位阿姨赶到急诊大厅。此时,已陆续有部分患者前来就医,“医生!我孩子撞伤了,哪里挂号?哪里包扎?”这时,一对年轻夫妇怀抱着扎着绷带的孩子,在大厅里急得没了方向。“您先别急,先到预检台找医生。”在施宪萍和声细语的指引下,家长稍稍镇定了些,在预检处为孩子挂号后,前往外科科室治疗。“谢谢大姐!”家长特意转过身来,连声感谢施宪萍。
“在急诊室内,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所以我们尽量帮助病人,排解生理和心理上的困难。”由于是新年第一天,两位志愿者阿姨当天还特意准备了几十张“福”字,分送给急诊室里的医生、护士和病人们。不少拿到“福”字的医生和护士欣喜万分,立马将“福”贴在科室门和廊柱上,急诊室里顿时暖意流动。在输液室,记者看到拿到“福”字的老年患者,刚才因疾病而紧皱的眉头似乎也舒展开来。“侬看呀,这个‘福’还是只小猴子的形象,真有趣!”
来源: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