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两会中的上外声音|每一段经历,都不会多余

14.03.2016  15:23

编者按:一段新闻发布会上的对答,一次优秀上外人的聚首,全国政协新闻发言人王国庆、凤凰卫视记者杜平,你可知道他们都是上外校友?两会闭幕式在即,让我们回首聆听两会中的上外声音……

3月2日下午,人民大会堂新闻发布厅内人头攒动,2016年两会的首场重大活动——政协新闻发布会正在这里召开。一名系红色围巾,捧明黄笔记的男记者正立在人群,他面带微笑、谦和有礼,问题却如他的着装一样鲜明:“香港前段时间发生暴乱,您怎么评价?是否会涉及到中央对港政策变化?港澳委员对稳定发展应承担什么责任?”

主席台中央,政协最新的新闻发言人语气平实、却态度坚决地给出了回答:“我们反对少数人采取违法甚至暴力手段妄图搞乱香港……要坚持全面准确理解和贯彻‘一国两制’方针。”谈到具体政策,他参照着电脑屏幕上的资料一一回答,然后把目光移回记者席,微笑着补充:“(刚才)这段话很重要,我就照念了,不敢错一个字。”

发布会时间有限,每一次问答都牵动无数人的心绪。而此番对答,对SISUer们来说却更不寻常——因为,这位提问的男记者,正是凤凰卫视知名评论员 杜平 ,也是上外86届校友;回答提问的这位,则是中国第14位全国政协新闻发言人 王国庆 ,更是75届上外校友——两位曾在同一校园里成长过的上外人,如今在备受瞩目的两会新闻发布会聚首,在一问一答中传播着来自上外的声音。

 

 

 

 

王国庆:“只能说及格了”  

时间退回到1972年5月,从北大荒以知青身份回到上海的王国庆,进入上外(时名上海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学习,三年后的8月,他与11个班级共200多名上外学子光荣毕业,作为毕业照里少有的戴眼镜一族他似乎格外显眼;毕业后他进入中央广播事业局对外部英语组担任翻译,次年留学加拿大,此后分别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央外宣办、国务院新闻办等部门工作。在担任政协发言人之前,他曾多次主持国新办新闻发布会。

在作为政协新闻发言人被媒体报道时,他的一句话让人印象深刻:“每一段经历对发言人都很有帮助,我常开玩笑说‘有北大荒那碗酒垫底,什么酒都不怕了’”。


上外1975届毕业生合影,第二排左2为王国庆

从下乡知青到上外学子、从英语翻译到媒体记者、从国新办负责人到如今的政协新闻发言人,一路走来,丰富的阅历给予了他宝贵的财富。他在一本回忆北大荒知青年代的书中这样写道——“路是自己走出来的,要成功就必须奋斗,只有肯干、不惜力,才能被接纳、被认可。”

“作为政协新闻发言人,我不仅是对中国媒体、中国公众说,也是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希望通过与记者的问答,讲出一个真实的中国。”

在提升国际传播能力方面,王国庆表示要秉持中国立场,坚持开放包容,以宽广的视野和胸怀,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形成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中国话语”。

作为“致力于培养具有全球视野、人文情怀、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外语特长,并能够畅达进行跨文化沟通和交流的卓越国际化人才”的上外的一员,是否这番话让你倍感亲切和熟悉呢?即便经历四十年变迁,母校上外最初的烙印在这位发言人的身上犹存。

要成为新闻发言人,王国庆坦言必须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广博的知识面、良好的沟通能力。然而即便工作经验丰富,为准备这场新闻发布会,63岁的王国庆仍说自己“诚惶诚恐”,前后准备了一个多月、每天常常工作10多个小时,一共收集了1400多个问题,听取60多个部门介绍情况。

有句话说,最可怕的是,比你优秀的人还比你更努力。似乎王国庆就是这样的传说。不过在媒体上,却很少听到他自满的话语。

2007年,王国庆曾受邀走进中央电视台《新闻会客厅》,时任国务院新闻办副主任的他,在创立实施新闻发言人制度中起了很大作用。但是当主持人请他对中国新闻发言人制度进行打分时,他只是说,“应该说已经及格了,只能说及格了”。

今年两会政协发布会后,有人问他对自己的发言人首秀打多少分,他依然非常谦虚地给自己打了60分。实际上,中外媒体很多都对王国庆的首秀用了“实打实”、“坦率”、“信息量大”等关键词给予积极评价,更有外媒记者甚至用“完美”来形容。

 

杜平:“所有的经历,没有一种是多余的”

 


杜平在两会政协新闻发布会上提问(图 | 人民网)

说起杜平,上外新闻传播学院的师生都不陌生。杜平是是攻读上外英语与国际新闻双学士学位的第一届学生,毕业三十年,却至今与学校联系密切,他会抽空回学校给学生讲学,也会热心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类活动。

他曾在接受上外新传校友平台专访时,自评在上外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但称得上是一个好的学习者。”他说自己如今的中文基础和评论职业,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在大学期间的阅读积淀。上外图书馆里提供的《时代》周刊等英文报刊杂志、《红楼梦》的英文译本、《文汇报》里的每周连载等,现在说来还印象深刻。也许很多看似无意的阅读,在当时点燃了杜平的新闻热情、充实了最初的理想、丰满了年轻的羽翼。

 
            杜平在上外虹口校区参加母校活动(新传学院校友平台供图)

此次杜平以凤凰卫视记者的身份亲历两会,不仅在首场新闻发布会就获得提问机会,还在自己的微信订阅号“杜平视野”中发布了《记者王国庆》《如果真要讨好记者》等两会系列文章,其中根据在人大新闻发布会上他与澳洲记者的“抢座”趣事评论《记者也要讲规矩》收获了近4万的浏览量。

“杜平视野”的介绍签名是:“非左非右、忽东忽西。冷眼看时局,热心评天下。”如果你了解杜平的职业经历,也许会对这段介绍文字体会更深。他曾任职于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驻欧盟和北约首席记者、时政部主任及首席外交记者,曾获首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首届“中国广播奖”特等奖、首届“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称号、广电部首届“十大杰出青年”称号。却在事业高峰主动将一切清零,去新加坡《联合早报》从4年编译做起,终受关注成为社论主笔,以笔杆论尽天下事。2010年,杜平再次将事业清零,受邀加盟凤凰卫视,担任多档知名节目的评论员,他说,自己要继续当个“电视学徒”。

平台纵横广播、报纸、电视;地域跨越北京、欧洲、新加坡、香港;身份历经多重转变,常人也许觉得辛苦与折腾,杜平的感悟却与王国庆有惊人的相似:

“对希望成功的人来讲,所有的经历,没有一种是多余的。”

 

江山代有才人出,不用艳羡,也许多年后的你,也可以像校友王国庆,真诚冷静、平实严谨,或是像校友杜平,谦和儒雅、果敢鲜明,只要你敢想敢做,总能在万千瞩目下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

每一段经历,都不会多余。两会的上外声音,我们听到看到的不仅是优秀上外人的聚首,更是一代代上外人开放的心态和执着的追求。

 

 

 

全国政协新闻发言人王国庆(图 | 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