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人士分析认为:电梯维护保养有些流于形式
据新华社报道 近年来,随着身边越来越多电梯的出现,电梯事故也频频被曝出。据国家质检总局有关负责人介绍,2014年全国共发生49起电梯事故,37人死亡,其中18人是电梯的作业人员和管理人员,其余为电梯乘客。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电梯事故原因比较复杂,有可能是设备本身有质量问题,但也可能是维保的问题。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每部电梯都必须由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进行一年一次的安全检验,只有获得检验合格证才能合规运行,但特检机构、人员是根据检测时电梯运行状态做出合格与否的判断,因此,一次检测合格不代表未来一年内电梯都能连续安全运行。“这种严进宽出的发证方式,要求电梯维保部门后期加强维护保养工作,一旦保养检查不到位,没有发现潜在危险,必然导致事故发生。”这位业内人士说。
事实上,《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明确规定,电梯等为公众提供服务的特种设备运营使用单位,应当设置特种设备安全管理机构或者配备专职的安全管理人员,并将安全注意事项和警示标志置于易于为乘客注意的显著位置。电梯应当至少每15日进行一次清洁、润滑、调整和检查。
记者注意到,在安良百货多层自动扶梯出入口,都只临时张贴了“电梯故障,正在检修”字样的纸片,并无其他明显的安全注意事项和警示标志。多位商场内经营人员也透露,店铺与商场没有多大关系,营业员上岗并未进行电梯安全培训教育,也没有看到过专人在自动扶梯出入口处看守、管理。
对电梯的日常维护、保养有些流于形式。业内人士指出,现实的情况是相当一部分载人电梯没有按时更新维保记录。一些物业单位为节省费用,对电梯检查的时间相隔很久,甚至出了问题才请人来检查,逃检、漏检和滞后年检等现象存在,以致发生故障。
广州市质监局特种设备监察处处长杨延晖说,当前,电梯维护保养属于完全市场化竞争的行业,现行特种设备安全法偏重于对电梯制造、维保单位进行事前资质管理,但对日常工作并没有考核机制,部分维保单位通过降低服务质量,从中获取不正当的利益,导致“质次价低”的维保公司充斥市场,形成“劣胜优汰”的外部效应现象。一些物业公司出于降低成本的考虑,倾向于选择价格更低的维保公司,对电梯维保缺乏监督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