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教育新闻网]傅崐成:21世纪海上丝路急需海洋法人才

30.04.2015  01:42

  “在全球海运贸易中,人与货物的交流、流通势必会产生越来越多的法律事务,我们的涉外律师是否准备好了?”4月27日下午,上海交通大学极地与深海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傅崐成教授向所有前来参与探讨中国海洋权益维护的专家学者抛出疑问。二十多年来他潜心于中国海洋战略权益维护、海洋法律与政策研究及海洋法学人才培养,他认为,我国要加快海洋法律人才的培养和储备,以应对日趋频繁的国际海运法律纠纷,为21世纪“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保驾护航。 

  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海洋地理不利国家”和“陆封国家”可享有其他国家在专属经济区内的特殊有待。我国拥有大陆岸线1.8万多公里,以及面积在500平方米以上的海岛5000多个,岛屿岸线1.4万多公里,这些数字看起来似乎都很庞大,但是一旦用13亿人口相除,人均数字却都显得很小。“我国应属于‘海洋地理位置相对不利的国家’,无法按照比例原则适度地享有海上的诸多权利。”傅崐成教授认为,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争取更多的生存与发展空间,海洋法是我国不能避免的努力方向。 

  “我们在经过其他国家的海域时,要清楚我们的权利在哪里。”傅崐成教授表示,领海的无害通过权、专属经济区内的航行自由权、国际还小的过境通行权等等权利都对维护海洋权益及发展海运贸易至关重要,“这就需要我们的海洋人才读透1994年生效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他同时表示,除了掌握国际海洋法,“一路一带”对我国海洋法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按照国际惯例,如果发生了涉外贸易纠纷,必须用尽当地救济的途径才能用国家法谈判。” 

  在为中国海洋权利奔波的20多年中,英美等各海洋大国的高校开始建立海洋学智库,但傅崐成教授发现这些智库多聚焦政治与经济影响,而海洋法律人才稀缺。对此,傅教授自豪地表示:“在这方面,中国走在了世界的前面。”作为第一批立项的上海高校智库,位于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园的极地与深海发展战略研究中心,是国内较早进行国际海洋法律与政策研究的学术机构,如今已建成上海交通大学文科基地。 

  创刊于2005年的半年刊《中国海洋法学评论》(China Oceans Law Review),由傅崐成教授担任主编,是国内唯一一本关于海洋法律与政策的中英双语对照期刊,至今已出版20期,集中展现了我国学者对国家海洋法律事务的研究和探索。 

  此外,上海交大极地与深海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于2005年开办了“马可?波罗——郑和国际海洋法律与政策高等研修班”,旨在为关注海洋法律与政策发展的青年教师、学生和社会人士打造一流的交流与学习平台,结合国际知名海洋法研究智库、两岸港澳台同胞的力量,搭建高水平、多元化,既有历史传承,又在与时俱进的海法学习和交流平台。 

来源:上海教育新闻网 2015.04.29 

原文: 傅崐成:21世纪海上丝路急需海洋法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