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首个"世界城市日" 沪内外兼修推进可持续发展

31.10.2014  11:46

  东方网10月31日消息:今天是首个“世界城市日”。在全球人口超过70亿、城市化率跨越52%之际,如何推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这一问题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2010年10月31日,在上海世博会闭幕当天举行的高峰论坛上,与会者共同倡议将每年的10月31日定为“世界城市日”,让上海世博会的理念与实践得以永续,激励人类为城市创新与和谐发展而不懈追求与奋斗。四年后,作为首个“世界城市日”的主场,上海继续践行着“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理念,着力推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四年来,一批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基础设施体系相继建成,使城市“骨架”更加强健,网格化城市安全管理和长效管理机制日臻完善。与此同时,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让城市活力日益迸发。

  “ 后世博”注重内外兼修

  梳理世博会之后的上海发展脉络,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严军将其归纳为“内外兼修”。近年来,上海城市建设继续挥洒大手笔,不仅有洋山深水港三期,浦东机场、虹桥机场扩建,京沪高铁的"硬件"建设,同时更注重城市功能的联通型、集聚性和对外辐射力。上海现在的高楼面积和人均公共设施都已处在世界前列。

  强化城市的协调功能,世博后上海抓紧"补课"。以总部经济、会展、文化创意、物流、交通枢纽等为目标的六大功能区迅速启动,世博园区、浦江两岸、前滩、虹桥、迪士尼和临港开发有序推进。世博园区已集聚了宝钢、商飞等13家央企总部和中华艺术宫、世博展览馆、世博中心等一批文化、展览设施。今年5月迎客的世博源,已成为上海商旅文结合的新高地。大虹桥一手牵起高铁车站、虹桥机场等交通枢纽,一手建设虹桥天地、虹桥绿谷等商业和商务设施,而"催化"两者的是"会展航母"国家会展中心,这个室内外展示面积达50万平方米的"巨无霸"近日成功首秀。市商务委主任尚玉英披露,近年来上海会展业保持年均15%左右的增速,无论是展会数量还是展览面积,在国内各城市中均居首位,明年上海展览面积将达1500万平方米,力争打造世界级会展城市。

  另外,上海加速推进航空、航运、信息"三港"和高速公路、城际列车、轨道交通"三网"建设,集聚了巨大的经济流量。上海港货物吞吐量连续八年位居世界第一,集装箱吞吐量连续三年名列世界之首,世界航运中心正向东方转移。上海市经济学会会长周振华认为,上海将成为长江经济带的"服务器"和"路由器"。

   自贸区"撬动"各项改革

  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激发了上海城市发展的"内生动力"。根据国家战略建立的上海自贸试验区,通过投资管理、贸易监管、金融创新、事中事后监管等四大制度创新,成为撬动各项改革的"支点"。上海自贸区设立一年来,新增企业1.2万家,其中新批外资企业是过去的10倍;实现进出口总值7475.3亿元,占同期上海进出口总值的26.4%。更可喜的是,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正按中央要求和部署在自贸区外生根开花。

  后世博、后工业化时代,上海也面临诸多新的挑战。周振华说,土地资源极度匮乏、人口压力不断增大、商务成本逐年提高,都使上海的转型迫在眉睫,而出路就在于加大科技创新的投入,增强核心竞争力。去年上海研发投入达737亿元,占GDP的3.4%。当前上海正在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目标进军,更多地运用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依靠创新链支撑产业链,形成相辅相成的新格局。另外,文化创意产业也成为上海城市的"软实力",去年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占GDP比重达11.4%,已跃升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

   造就宜居城市的"向心力"

  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宜居城市,上海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重要位置。统计数据显示,自2008年以来,上海重大工程投资每年都超过千亿元,去年民生工程占重大项目年度计划投资比重达29.8%,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占比25.5%。到2013年底,上海累计开工建设和筹措各类保障房83万套,竣工47万套,今年计划供应3.5万套、建成2.5万套;拆除中心城区二级旧里以下房屋332万平方米。中心城区排水系统、长兴岛水系整治工程、崇明燃气电厂一期、东海大桥风电场等一批生态文明重大项目,都在快马加鞭建设。

  上海市民分享着城市发展带来的红利,生活质量的提高看得见、摸得着。严军介绍说,去年上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39万元,较2010年增长36%,每年都保持两位数增长;目前上海人均住房面积达17.5平方米,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8.4%,城市轨道交通总里程达538.31公里,基本覆盖中心城区。

  长期致力于上海世博会研究的周汉民教授认为,在环境成本、能源与资源成本、劳动力成本高企的背景下,我们的城镇化建设需要考虑适度、适宜、适合。"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践行这一理念依然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