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次党代会专题]制度激励,凝心聚力,迈向一流[图]

05.03.2015  10:51

[编者按] 近期,上海交通大学将迎来第十次党代会。值此内外发展契机交汇之时,为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步伐,新闻网继去年推出“基层单位党建风采巡礼”和“党员风采展示”两个专栏后,新推出“学校成就巡礼”专栏,展示学校近年来在各领域取得的成绩。

——围绕人才强校主战略,交大紧抓人才队伍建设不放松。

——引进与培养并重,树立世界一流水平的学术标杆。

——推进分类发展改革,帮助每一位教师找到合适的成长阶梯。

——打破新引进人才与原有人才的职业壁垒,提供人人皆可成材的发展平台。

一流的大学需要一流的师资。上海交大一向十分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工作,早在2004年第八次党代会上,就确立了人才强校主战略。通过深入分析未来中国和全球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并在校内试点推广各项改革,于2009年形成了学校发展战略规划。战略要点包括聚集创新人才,营造创新环境,以及促进科学与人文交叉,旨在更好地服务中国和世界。回首数年来交大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逐步推进的各项改革举措,交大深刻地意识到,唯有通过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不断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和水平,方能形成既与国际接轨,又具有中国特色、交大特点的一流人事管理制度,建成与世界一流大学相适应的师资队伍,推动学校早日建成世界一流大学。      

定目标:顶层设计未来师资规划

人才资源是科学发展的第一资源。上海交大紧紧围绕“人才强校”主战略,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教师为本”,着眼于创新型国家和人才资源强国的建设,紧抓人才队伍建设不放松。      

在战略目标的引领下,学校进一步明确并逐步实现了师资队伍建设目标:到2020年,与世界一流大学相适应的师资队伍初具规模,以荣誉长聘体系师资(约1600人)为核心力量,以其他教学科研并重型、教学为主型、科研为主型师资(约1400人)为骨干力量,以专职科研队伍(约2000人)和教辅队伍为有力支撑,构建完整的师资队伍蓝图。其中,学术荣誉体系师资是师资队伍的第一方阵,汇聚了一批位于世界学术高峰的学术大师,是学校最高学术水平和学术影响力的标志,是激励全体教师不懈努力、不断提高的学术标杆。长聘体系师资及其他教学科研并重型、教学为主型、科研为主型师资是师资队伍的第二方阵,汇聚了一批活跃在学术前沿的领军专家和青年英才,是第一方阵的有力后备军和竞争选手,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力量。专职科研队伍是师资队伍的第三方阵,汇聚了一批年轻而富有活力的人才,承担科研主体工作,是学校进步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围绕师资体系,交大建立了荣誉长聘体系师资、其他教学科研并重型、教学为主型、科研为主型师资、专职科研人员、教辅人员、管理人员等在内的各类型、各层次人员的引进、培养、薪酬、服务等人事管理新体制,人才流动通道畅通,学校人事工作呈现合理、高效、有序、积极的状态,能够保障和匹配世界一流大学的人事管理体系基本形成。      

各类人员通过自主选择、合理的梯度流动,均可选择到适合自己的岗位类型,实现事业发展,幸福感和成就感大大增强;师资队伍的学术价值观愈发成熟,多元化的发展取向被广为认同,师资分类发展的理念得以进一步强化;以师资队伍为核心的人员队伍整体素质基本达到世界一流大学的要求。      

打基础:聘用制改革有效推进后续发展

2006年学校实施人员聘用制改革,打破事业单位原有的“铁饭碗”局面,而代之以合同契约形式增强流动性,这成为交大进一步推行未来发展路线的重要基础。      

在大力推进师资队伍建设的过程中,交大侧重实施了两个重大举措。一是建立了“人才金字塔”体系,通过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拔尖人才,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队伍,促进学术繁荣、学科发展。二是开展了师资队伍分类发展综合改革,通过严格、明确的分类考核,帮助教师清楚地意识到工作成效与改进方向,找到更加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从而实现教师的分类发展。这两个重大举措使得学校在较短时间内迅速壮大了高层次人才队伍规模,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得以大幅提升。而这两大举措的关键在于人才科学合理的流动。由于当前交大的人事管理制度还存在计划经济管理模式,教师数量严格受限于国家编制规划,如果人才无法流动,师资水平何谈提升?聘用制有效推进了教师由“单位人”向“社会人”的转变,使教师感受到压力与发展动力,推动更开放、更多元的教师选聘机制的发展,也使分类发展考核能够得以推进和实施。      

2014年国家针对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以及学校已有的改革成效也为进一步改革和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基础、条件和动力,交大将迎难而上、锐意改革,建立更为成熟、完善、充满活力的学校人事管理新局面。      

立标杆:引进与培养并举,树世界水平“标杆

为教师队伍树立学术“标杆”,明确发展的期望和目标,是提升师资水平的关键。要实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目标,人才是基础。只有引对人、留住人、用好人,才能保障人才成为学校发展的动力。      

上海交大2013年度讲席教授、特聘教授受聘暨晨星青年学者颁奖仪式

瑞典皇家工程院院士、上海交大讲席教授Anders Lindquist给研究生做讲座

交大根据人才发展规律,经过科学论证,于2007年提出了“人才金字塔”创新人才成长计划,出台了包括“讲席教授”、“特聘教授”、“特别研究员”、“晨星学者”等一系列人才引进和培养计划,构建由学术大师、领军专家、青年才俊组成的“人才金字塔”。围绕该战略规划,学校通过保障投入、创新机制、先进管理等方式,搭建国际先进的发展模式,在全校范围内树立学术“标杆”,从而带动学校的整体发展。      

2013年新入校的教师们在上海交通大学教师节大会上庄严宣誓

青年教师是支撑学校未来发展的重要力量。为帮助青年教师的成长、成才,交大为新引进的青年教师试点建立了长聘教轨(Tenure-Track)体系。青年教师的发展以六年为期,其晋升需要通过专门组成的长聘教职聘任委员会,根据国际同行评议的结果对其未来的发展潜力进行严肃认真的评估而最终确定。从2008年起,上海交大为35岁以下的本校青年教师设立了专门支持青年教师发展的基金,并鼓励资深教授对这些青年教师在教学和科研发展方面提供经常性的指导和帮助。      

推改革:分类发展改革,让合适的人找到合适的位置

随着崭新的人才体系逐步形成,势必与原有的体系形成一定的冲突,这就需要深入推进师资分类发展改革,为两个体系最终并轨打好基础。      

从2010年起,上海交大启动了针对现有师资的分类发展改革,围绕“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目标,搭建各级各类人才个性化的“人才成长阶梯”。改革以“目标导向、分类发展、分类考核、薪酬体系改革”的四位一体改革为指导,以“优化师资结构、提升师资水平”为目标,以师资队伍分类发展为核心,以分类考核为保障,以薪酬体系改革为动力,形成相互配套、紧密衔接的改革体系。      

上海交大建立教学发展中心,开设培训课程服务教师发展

2013年9月,上海交大专题研讨行政人员国际化能力提升

以教师队伍为例,交大设立了三类岗位的分类发展道路:教学为主型、科研为主型、教学科研并重型。教学为主型岗位主要针对量大面广的公共教学岗位的需要,科研不作硬性要求;科研为主型岗位对教学工作不作硬性要求,但必须争取到竞争性研究经费;教学科研并重型岗位则需要同时承担高水平的科研和教学工作。除此之外,实验室技术支撑工作也是分类发展改革所倡导的。      

通过分类考核和分类晋升两个“指挥棒”,构建不同系列的人才成长通道和岗位入口与出口,激发教师的内在驱动力。教师可以自主选择发展通道,随着教师能力的不断提高,后期也可以根据同行评议结果转换岗位。长聘教职体系对所有教师开放,只要达到长聘教职岗位要求,教师将来都可以申请转入长聘教职体系,学校鼓励最优秀教师积极申请并发挥示范作用。      

分类发展改革”战略旨在通过明确岗位类型和岗位职责,让每一位教师都能选择到最合适的发展道路,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人才成长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实现世界一流事业和教师个人事业发展的同步,在同步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多元化的学术价值取向。      

建体系:同台竞技,形成世界一流人才的师资体系

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经验证明,统一的人才成长体系既有助于每位教师明晰自己奋斗可及的目标及路径,又能让新引进的人才迅速融入大学环境,并快速成长。      

经过几年努力,上海交大“人才金字塔”已形成一定规模,“分类发展改革”进入实质性阶段,师资队伍建设进入了关键时期。随着学校海外引进人才达到一定体量,本土人才与其“同台竞技,共同发展”的诉求愈来愈强烈,各类人才的可持续协调发展、各层次人才体系的衔接等问题都逐步显现,因此,也对学校现有的人事制度提出了挑战。按照学校人才发展战略,目前也到了两条发展道路并轨、形成世界一流师资队伍体系的时机。      

2013年,交大决定,在现有改革成果和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在全校创建长聘教职和长聘教轨师资体系,作为学校高水平人才的学术标杆和并轨改革的具体载体。      

长聘教职体系主要面对活跃在科研一线的长聘教授和长聘副教授。学校制定了严格规范的长聘教职体系遴选晋升体系和制度,确保入选教师具备精深的学术造诣、重要的学术影响和卓越的学术道德。长聘教轨是指长聘教职的预备阶段,是学校未来师资队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新体系进一步激发教师队伍的创新活力,满足人才成长的深层次要求,以学术水平学术贡献作为衡量人才的标准,搭建开放、公平的竞争舞台,为现有人才与新进人才的发展提供发展通道,为全体教师进入长聘教职和长聘教轨体系提供同等的发展机会。通过在若干院系试行长聘教职学术荣誉体系和长聘教轨聘任制的试点,交大将从2015年起,在全校范围启动向长聘教职、长聘教轨的过渡,并计划于2018年完成全校的并轨工作。      

数年来交大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经历的不断改革,推动人才队伍水平的不断提高,在一些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截至2014年12月,学校拥有973首席科学家58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01人,长江学者128名。学校共有84人入选中央千人计划,56人入选中央青年千人计划,名列全国各高校前茅;有110人入选上海千人计划,近五年32人入选东方学者,皆位列上海高校之首。具有海外博士学位和博士后经历教师的比例达26.7%,外籍教师比例达6%。大批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以及制度的不管革新,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做出了重要贡献,也直接促进了大学文化、管理理念的转变,为交大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面向未来,上海交大在建设一流的过程中,将继续推动实现三大转变,即从发展理念上,要实现由“行政主导”向“学术主导”的转变;从管理模式上,实现由“学校办学院”向“学院办学校”转变;从激励发展的动力机制上,实现从“学校要求教师发展”到“教师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转变。同时,积极探索构建卓越的人才成长体系、卓越的创新研究体系和卓越的文化传承及引领体系。时代的发展为中国的高水平大学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机遇,交大将加大改革力度,不断开拓创新,争取顺利实现在2020年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的奋斗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