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车"鲶鱼效应"逼出了什么? 沪交管部门:将鼓励"错位服务"

31.07.2015  12:31

原标题:专车“鲶鱼效应”逼出了什么?上海交通管理部门正在研究制定方案将鼓励“错位服务”缓解叫车难

专车成为不少市民出行的另一种选择。资料照片

  专车一方面可将租赁公司的车辆放开,另一方面可以将专业打车平台视为企业,关键是在这一平台上注册登记的车辆必须具备一系列要素。市交通委主任孙建平说,“比如说,为了安全问题,它应该买第三方承约人责任险;它有经营收入,应该按照有关法律规定进行纳税;乘客认为它的服务有问题,要有处理投诉的机制

  近日烈日炎炎,上海出租车“打的难”矛盾更加突出。曾经作为上海“城市名片”之一的出租车行业,正面临包括专车在内的各种新生事物的冲击。

  5月中旬,上海市交通委成立了全国首个约租车(俗称专车)工作小组。目前,上海正在抓紧研究制定对相关企业、人员、车辆的资质等操作办法。

  上海正在进行的专车运营试点方案的研究,一方面是鼓励错位竞争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缓解高峰时段的“叫车难”问题。

  要“定规矩”的另一面

  对专车运营“定规矩”的另一面,显然也是因为传统出租车行业正遭遇包括专车在内的冲击。

  从去年开始,第三方打车软件得到了广泛使用,越来越多的人在手机上手指一按就可招到出租车。之后“一号快车”“专车”等平台陆续出现,再接着“优步”等专车服务大举入市。不少乘客开始根据自己的需求,享受多元化的服务,不少原本叫出租的,现在改叫了专车,出租车行业面临的竞争压力空前加大。

  对此,上海市交通委主任孙建平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坦言,第三方打车软件在提高出租车运行效率方面确有好处,高峰时段的出租车运行效率从60%上升至了75%;但与此同时,打车软件的返金、送费用抵扣券的营销模式,无形中又拉动了“打车”的非刚性需求。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教授陈小鸿认为,这也在无形中增加了市场需求,“打的难”矛盾也变得突出起来。

  既然老百姓都反映“一车难求”,为何不增加出租车数量?专家表示,上海的出租车供需矛盾是潮汐式的,在早晚高峰时段或特殊气候条件下处于“供不应求”状态,而在平峰时段,有不少出租车是空车行驶。因此,出租车不能按高峰需求配置,而只能按照平峰配置,当出租车高峰里程利用率高于70%,就会出现驾驶员“挑客”现象;当里程利用率低于60%,则会出现平峰时段运能放空,部分驾驶员在平峰时段就会没活干。

  改变的前提是转变定位

  其实,即使没有专车,出租车运营的经营模式、管理方式也需要改革。以前,上海出租车司机的收入属于“中上等”。现在按两人一辆车计算,司机月均收入大约5500元左右,远谈不上“中上等”。加之出租车司机劳动强度比较大,又面临如厕难、吃饭难、停车难等难题,劳动环境总体欠佳。从行业看,一方面,出租车运价结构10多年来虽有调整,但与公共交通的运价相比,总体维持在较低水平。另一方面,在上海,劳动力成本平均每年上涨10%-15%左右,人力成本的不断上升,也造成出租车运营企业利润逐年减少。

  改变的前提是转变定位。孙建平表示,出租车过去定位于“公共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轨交运营里程的逐步增加,慢慢会变成“公共交通的补充部分”,而未来到2020年,当轨交运营里程达到800公里时,出租车定位必将是“满足个性化需求的交通工具”。

  专车的出现,或许加速了变革。

  按照孙建平的想法,专车的定位应该是“作为顶灯出租车的补充”,是“互联网+”的产物。他认为,既然是“专车”,肯定要和出租车“错位服务”,车子要好一点,价格要贵一点,服务要多一些。至于专车的车从哪儿来,孙建平表示有两种途径,一方面可将租赁公司的车辆放开,另一方面可以将专业打车平台视为企业,关键是在这一平台上注册登记的车辆必须具备一系列要素。“比如说,为了安全问题,它应该买第三方承约人责任险;它有经营收入,应该按照有关法律规定进行纳税;乘客认为它的服务有问题,要有处理投诉的机制。

  孙建平也强调,市交通部门正在与几大第三方打车软件平台完善方案,但在现行法律框架下,对不符合专车标准的非运营车辆还是要坚决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