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前行六十载 久久为功今犹璨 ——专访沪江大学化学系校友严文俊

24.05.2016  18:02

      继4月走访姚锡福校友后,为进一步挖掘沪江化学资源,传承沪江化学精神。5月20日上午,理学院党委副书记孟志雷、化学系教授缪煜清等《沪江化学史略》编撰组一行,走访1952届校友严文俊。

 

沪江化学史略》编撰组与校友严文俊合影留念

 

        严文俊,浙江慈溪人,生于1930年,1952年毕业于上海沪江大学化学系。油田化学专家,一级高级工程师,曾任大庆油田开发研究院流体力学、采收率研究室副主任,获黑龙江省及全国科学大会奖。
      专访伊始,严老就拿出珍藏多年的旧物,52届校友通讯录、国家发明奖证书、各类发明奖章等等,如数家珍,追忆往昔。尽管已毕业六十多年,但谈起沪江大学的时光,严老就打开话匣子,滔滔不绝。

      回首半生,难忘沪江求学时光
      在沪江大学里,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是专业老师们教学的重点。据严老回忆,唐宁康老师强调学科框架意识培养,从知识的缘起、发展到前景展望,都深入浅出的阐释分析;吴浩青老师则重视逻辑意识塑造,每个知识点都有章有法讲解透彻;程耀椿老师对学生们的实验操作要求严格,教学上时刻注重理论性与应用性相结合;王箴老师则采用课题教学方式,提倡学生自主查阅文献,提升解决问题。
      老先生笑称,大学里学业上不敢稍作偷懒,一有闲暇就直奔实验室或者图书馆,否则就感觉自己亏了。

      铭记校训精神,投身重点行业
      百年沪江薪火相传,凝练的“信义勤爱”四字校训更是意蕴悠长。在严老的眼里,这四个字体现的是诚信、仁义、勤劳、爱国,内含立身治事之道理。在日后的工作生活中,严老一直牢记校训精神,从懵懂、青涩的青年蜕变成成熟、有担当的科学家。
      毕业后,为响应国家以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新中国,大学生们纷纷被分配至大西北。带着一个行李箱和一床铺盖,严老辗转南京、北京、西安,来到兰州天水参加玉门油矿建设。进口机器前所未见,只能自己学习。翻阅杂志,虚心请教,不断尝试,终于从取样到实验器材操作形成专业、系统化的报告,在实践中不断提高专业素养。严老强调,大学里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培养学习能力,开拓视野。思想解放了,才能提升创新意识,优化生产方式提高生产力。

      辛勤耕耘,终迎来“科学的春天”
      当提及严老一生中最激动人心的时刻,莫过于1978年的那个春天,受邀参加全国科学大会并获大会奖。会上,邓小平同志发表重要讲话,确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根本方针,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为制定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奠定了基础。严老表示深受鼓舞,科学技术,第一次得到如此完整、系统的阐述,科学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也就意味着所有的研究更有明确的方向,荣誉越大,责任越大。严老悉心保存着大会邀请函、代表证、会议印发的叶剑英副主席的诗篇《攻关》,一一展示,依然难掩内心的激动之情。

 

1978年全国科学代表证

1978年科学代表大会合影

      寄望上理,翰墨飘香
      值此上海理工大学110周年校庆之际,严老给理学院化学系题字寄语,一笔一划中饱含着对母校的殷切希望,希望学子们能够传承沪江化学优秀精神,同时祝福学院越办越好。

 

严文俊题字寄语

 

      虽然与严老的交谈仅仅几个小时,却真有“与君一席谈,胜读十年书”的感觉。严老的一言一行均体现着沪江化学精神——博学善思笃志的品格,严谨认真的科学研究态度,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解决困难的坚持。

 

 

供稿:理学院

编辑:新闻中心 王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