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高校博物馆专家相聚交大共话大学博物馆建设与发展[图]
4月13日下午,上海高校博物馆和国际博协大学博物馆与藏品委员会建设与发展专家座谈会在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B13会议室举行。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等13所高校博物馆的馆长及代表济济一堂,与国际博协大学博物馆与藏品委员会主席、葡萄牙里斯本大学博物馆副馆长Marta C. Lourenço,国际博协大学博物馆与藏品委员会前主席、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原副校长Hugues Dreyssé以及澳大利亚大学博物馆与藏品委员会主席、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荣誉研究员Andrew Simpson共话大学博物馆建设与发展。座谈会由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办公室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宣传部副部长沈丽丹主持。
Marta C. Lourenço首先向与会嘉宾介绍了国际博协大学博物馆与藏品委员会(UMAC)的基本情况,并对其现有的组织目标、组织资源进行了详细解读。她呼吁更多的中国高校博物馆积极加入UMAC,使UMAC能成为中国高校博物馆向世界发声的平台。
与会各高校博物馆代表依次在会上介绍了各自博物馆的情况,并就当前高校博物馆发展过程中与遇到的问题和挑战开展了充分交流。对于中国的大学博物馆如何在大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中国的大学博物馆如何在世界舞台发声、国外的高校博物馆如何获得大学和社会的资源支持、如何加入UMAC等问题,Lourenço博士等逐一进行了细致解答。
Lourenço博士在发言中指出,高校博物馆的工作与学校发展息息相关。在学校为人类未来不断探索前进的同时,博物馆为大学保存下记忆与历史,从而成为联结高校过去与现在的桥梁,更成为社会公众了解高校发展历史的窗口。在协助高校开展教学、科研工作的同时,帮助高校完成服务社会的第三大使命。
谈及高校博物馆所面临的发展困境,Simpson博士表示,资源的匮乏并不是中国大学博物馆独有的问题,而是全球高校博物馆所共同面临的困境。他希望中国有越来越多的高校博物馆能够加入UMAC大家庭,与全世界的高校博物馆及其专业人士共同携手寻求解决之道。Dreyssé教授指出,高校博物馆的建设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在建设高校博物馆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坚持不懈和持之以恒。
面对中国高校博物馆如何走向世界的问题,Lourenço博士表示UMAC非常乐意为中国高校博物馆提供展示与交流平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高校博物馆加入后,UMAC将为成员提供越来越多有针对性的培训项目,表彰积极开展创新性项目的高校博物馆,并为成员提供充分的学术及科研支持。
在交流的最后阶段,Lourenço博士也向所有在座代表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为什么中国有如此多的高校热衷于建立自己的高校博物馆?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盛懿受全体高校博物馆代表的委托,对此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她认为,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对于现在的大学生培养而言,除了科学知识的获取外,更重要的是对于灵魂的塑造。高校博物馆的存在,正是为了满足高校这一文化使命的实际需求。中国的当代大学生应当在校园中得到那些优秀博物馆的文化滋养,使他们成长为中国文化的代言人,以高度的文化自信与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进行交流。
复旦大学博物馆执行馆长刘朝晖、上海大学博物馆馆长刘绍学、上海交通大学档案馆副馆长丁东锋、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图书馆副馆长郭晶、上海理工大学印刷博物馆馆长滕莉、上海海洋大学博物馆副馆长王伟江、上海海事大学校史馆办公室主任谭微,以及来自华东师范大学、东华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戏剧学院、上海体育学院等高校博物馆的代表参加了座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