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回味”参加李克强经济形势座谈会细节感受

22.07.2014  00:02

    7月1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座谈会,就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听取专家学者的意见建议。作为当天走进中南海的六位经济学者之一,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刘胜军在财新网7月20日发布文章中“回味”了其个人感受和细节:

    其一,六位经济学者发言的题目,反映出决策者的三大关注点:增长动力、风险防范与改革落地。从增长动力角度,有两位专家分别谈了出口形势、公共消费性投资;从风险防范角度,有两位专家分别谈了房地产、金融形势;从改革落地角度,有两位专家分别谈了经济改革与转型发展、民营经济。

    笔者的理解是,中国经济中长期靠改革,短期要稳增长来防范系统性风险。就社会各界关注度甚高的“微刺激”问题,笔者认为刺激是必要的,刺激是为了防范系统性风险,为改革赢得时间。

    其二,“李克强style”。在学者发言时,李总理一边看PPT,一边听专家的发言,非常投入。他的提问主要针对:某项数据的可靠性、某种判断的依据、某个观点的具体含义、某项政策建议的可行性。

    例如有学者建议发行国家建设债用于公共消费性投资。“你讲得很好,我还想问一下,”李克强说,“提高国债比例涉及赤字率的问题。按你的计算,我们的赤字率多少合适?请你继续研究,提出更加深入的建议。” 笔者在发言中提出,“混合所有制改革非常有必要,但现在,很多民营企业对混合所有制还存有顾虑。” “什么顾虑?”李克强马上问。我回答,“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政府拿出什么东西来混合?二是民营资本能占多大比例?三是混合‘联姻’后会不会受到干预?

    这位拥有经济学博士学位、获得过孙冶方经济学奖、提出过“克强指数”、被外资投行总结为“克强经济学”的大国总理,的确是专家治国。

    其三,尊重规律、动态应对。中国经济增速一直是全球最为关注的数字。媒体报道,李克强总理6月18日在英国伦敦智库发表演讲说:“中国经济不会硬着陆,中国政府对经济的运行实行区间调控、定向调控,保证它的下限不越过7.5%。” 7.5%比原来的7%下线提高,顿时,这引发了市场的强烈反应。

    在座谈会上,李克强总理特意解释说:“在英国的演讲是脱稿演说,翻译人员漏掉了“about(左右)”一词,应该是7.5%左右。只要我们的发展有就业、增收入,有质量、提效益,节能环保,没有水分、实实在在,增速比7.5%高一点或低一点,都是可以接受的。”李克强认为,要深入研究中国的潜在增长率究竟是多少,这是确定合适增速的关键。笔者认为,中国经济现阶段进行“区间调控”是必要的,但下线究竟是多少,各界不应僵化地解读数字,而应动态地把握。

    其四,改革始终是李克强总理关注的核心问题。

    例如,在要求“增加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的同时,李克强总理也强调“通过改革投融资体制,形成政府、企业、社会资本多元投入格局。

    笔者在发言时指出,“创新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李克强总理在会议总结时说,“必须依靠创新推动中国经济由中低端向中高端水平迈进。实现中国经济升级,既要有合理的速度,更要依靠创新驱动发展。

    要促进创新,必须通过体制改革来营造有利于创新的制度环境。笔者在发言时提出:“推进中国经济转型,必须要改善制度环境。政府要明确自己在市场中的‘中性化’身份,要不断自我革命。要进一步破除行政垄断,放开民间资本进入一些领域的行政壁垒,给市场资金更多出路。”李克强总理特别强调改革的意义,“创新不仅是科技创新,也包括体制机制创新,我国在这方面空间很大。发展到当前阶段,光有资金投入是不行的,体制机制也是重要的‘资本’和红利。通过深化改革搞活体制机制,将产生巨大的能量。”例如,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对降低创业门槛、激发社会投资活力已经起到了显著成效。

    在会议上,李克强总理特意为“定向调控”正名:“有人认为,定向调控就是‘降准’,这是一种误解。定向调控不是‘大水漫灌’,而是‘滴灌’、‘喷灌’,是定向发力,抓住关键环节、重点领域、薄弱地带来进行调控。”他列举了定向调控的三大措施:简政放权、有效增加公共产品供给、大力支持实体经济。笔者以为,“定向调控”的实质是“结构性改革”,是以“结构性政策”来解决“结构性问题”。

    自十八届三中全会至今已有半年多,尽管改革方案赢得全球赞誉,但改革的执行却面临观念、既得利益与官僚主义三重障碍。笔者在发言时也指出,“2014年是改革博弈的关键窗口期。”对于改革的执行,李总理尤为关注。他指出,“虽然新一届政府取消下放了大批行政审批事项,但目前各级政府职能仍存在一些‘错位’:‘不该管的管得过多,该管的又没管到位。’有些审批事项还没有完全取消、下放到位;一些官员不同程度存在‘不作为’现象,有时甚至找不到盖章的人。政府一旦不作为,改革就落不到实处。”此前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不止一次“聚焦”改革的执行力。 ”2014年3月19日,李克强态度坚定地说,“我跟你们‘交个底’,(简政放权)这个任务难度很大,但必须完成!希望我们的一些同志,不要贪恋手里那点小小的权力,阻碍政府工作的大目标。那样做得不偿失。

    有了对市场经济的深刻理解,有了对“改革是最大红利”的正确认知,有了“不改革要承担历史责任”的历史深厚感,相信“专家总理”、“改革总理”李克强将引领中国经济艰难转型,让改革成为“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