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专家:周口店遗址发现“北京人”用火新证据
新华网北京7月18日电(记者李亚红)在周口店遗址管理处17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亚洲旧石器考古联合会主席高星说,在周口店遗址,发现了“北京人”有控制地用火的新证据。
周口店遗址位于北京市房山区。1929年中国古人类学家裴文中在这里发掘出土了第一颗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震惊了世界学术界。周口店也成为世界闻名的早期人类发祥地。
这次发布会公布的是2011年至2014年周口店遗址“猿人洞”抢救性清理发掘成果。
周口店遗址管理处主任董翠平介绍,周口店遗址第1地点,又称“猿人洞”。“北京人”曾在这里生活,他们的遗骨、遗物、遗迹和洞顶塌落的石块和洞外流入的泥沙等,在洞内一层又一层充填起来,形成巨厚的堆积层,共分13层。
高星介绍,1929年,在“猿人洞”发现灰烬、烧骨、烧石等疑似用火证据。其后在多个层位发现集中分布的烧土、烧骨、烧石和碳化的树籽。对灰烬和烧骨所作的化学分析发现燃烧产生的游离碳,据此“北京猿人已经能够有控制地用火”等在很长时间成为学术界共识。
近30年来,部分西方学者质疑“北京人”用火及保存火种的能力。这些学者认为,遗址发现的被烧过熏黑的材料以及灰烬可能是自然火造成的,也可能是受到铁锰等化学成分的污染。上世纪末一些学者在遗址剖面做取样分析,对“灰烬”所做的分析测试没有发现树木燃烧所应该产生的植硅体及相应的钾等化学元素等。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研究员、“猿人洞”抢救性清理发掘队队长张双权介绍,本次发掘中的一个重要发现是火塘、原地烧结土、烧石、烧骨等古人类用火遗物、遗迹的密集出现,它们为“北京人”用火行为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科学素材。
“这次考古发掘发现一些动物的骨骼完全碳化,内外都成为黑色,可以判断是火烧的结果。如果是化学反应或化学污染,应该只是骨骼的表皮变为黑色。”高星说,另外还发现有石灰岩被烧成白色的石灰,这只有在高温且持续燃烧的情况下才会发生。
“尤其重要的是,发掘出两三处集中用火的部位,可以被称为火塘,有的火塘存在"围挡"结构的残留石块,这是考古学家一直在寻找的。”高星说,经过专业实验室分析,火塘部位的燃烧温度是自然火远远达不到的。
在“火塘”内部及周围,考古学者还发现了大量燃烧过的物质。高星说,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会同中国安全生产研究院燃烧实验室,在周口店遗址第四、六层提取灰烬样品做新的分析测试,结果表明:因燃烧而形成的富集的元素碳、钾和植硅体在灰烬样品中有足够数量的存在,证明在这两个层位发生过原地燃烧(用火)行为。
“可以说这个取样分析更接近"原生态",因为不是在经过风吹雨淋的剖面表层取样,而是从发掘揭露的未经后期扰动的地层中取样,样品没有经过风化等损害。”高星说,上述发现表明,“北京人”已经会用火,而且能够保留火种,是在有控制地用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