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CM专业竞赛中历练,在课内外联动培养中成长

09.12.2014  11:15

 

       12月4日晚10点,上海大学体育馆内灯火通明,300多套电脑设备和桌椅在100多名志愿者运送下达到体育馆,场地布置、设备安装热火朝天,一直持续到凌晨1点。寒风中,计算机学院的一名志愿者颇有成就感地说:“我学会了如何同时配置300台电脑!”12月7日下午两点, 300余台电脑主机、300余台显示器、900多张桌椅、以及数不清楚的电源线……关闭电脑、拆线、搬运,志愿者们站成一排,电脑主机从一个人的手上传递到另外一个的手上,直到体育馆侧门,把它们整齐装在车厢内……这是刚刚在我校举办的第39届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亚洲区预选赛上海站比赛中的志愿者们。

       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是由国际计算机界具有悠久历史的权威性组织(美国)计算机协会(Association for Computing Machinery, 简称ACM)主办,始于1970年,是全球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且最负盛名的程序设计竞赛,素来被冠以“程序设计的奥林匹克”的尊称。

       为确保比赛的顺利进行,我校组织了30名计算机学院专业志愿者和社区学院150名志愿者在两天比赛中为来自三个国家180多所高校的300多支参赛队提供全程服务。包括300余套参赛电脑设备的装机、参赛队伍一对一接待、两个国外参赛队伍的英文讲解、设备装运、电脑测试、现场支持等。近一周的筹备和服务受到了本次比赛组委会和众多参赛队伍的好评。东华大学教练朱老师说,“这次在上海大学的比赛感觉组织得很周到,上海大学菊花展很美,组委会工作到位,特别是既专业又热心的志愿者同学尤其令人印象深刻。

在专业竞赛中炼优秀人才

       ACM程序设计竞赛提倡创新和团队协作,鼓励学生在构建全新的软件程序时尽情发挥创意,是一个大学生从理论走向实践的绝佳平台。在今年举行的亚洲区预选赛中,我校派出的Final_Battle队经过激烈角逐,力克群雄,勇夺亚军。凭借此次比赛成绩,上海大学获得了2015年5月在摩洛哥举行的第39届ACM/ICPC全球总决赛资格,成为120多所参赛学校之一。这也是我校自1996年参加此项赛事以来获得的最好成绩。近三年来,在亚洲区预选赛和全国邀请赛中我校ACM队共获得1金8银14铜的佳绩。

      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多年来学校各级领导和各相关部门的关心,与我校ACM集训队教练组的默默耕耘、与众多ACM集训队同学们的勤奋坚持密不可分。计算机学院沈云付老师作为我校ACM队总教练,年过半百,带队ACM一干就是十几年,期间不辞辛劳,不计个人得失,始终默默耕耘在这一竞赛平台。在计算机学院诸如沈云付老师这样的一批专业教师带领下,在诸多如ACM大赛的计算机类相关专业竞赛中,学生们拓展了专业视野,增长了专业技能,收获了团队友谊。专业竞赛成为了学院学生的重要课外实践平台,众多学生脱颖而出,或直研交大、复旦、中科大进一步深造,或进入微软、EMC平方、阿里巴巴等著名IT企业成为业界精英。

【在志愿服务中显专业能力】

       除了在ACM、智能汽车等专业竞赛中培养学生专业技能,计算机学院还注重利用校内外资源,拓展学生专业实践平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本次大赛的专业志愿服务就是其一。

       5日下午,100多名志愿者,来到体育馆进行队伍铭牌的摆放、安置和电脑的插线、测试工作。晚上6点,计算机学院专业志愿者全部到位,一同进行IP配置、电脑测试、打印功能测试等工作,两个多小时共计配置及测试了300余台电脑。

       为保证比赛期间设备不出问题,6日上午志愿者们又不厌其烦的进行了多次检查测试,为下午的热身赛做了充分的准备。但热身赛期间还是有电脑出了问题。有几组参赛队的电脑卡机黑频,重启后仍无法使用,计算机学院专业志愿者同学迅速进行问题解决,重启输入统一密码看电脑能否恢复正常,并及时更换电脑主机,使比赛正常进行。两日比赛间隙,志愿者们还带领各参赛队或参观校园、或欣赏菊展,更有200多名参赛队员在志愿者陪同下前往计算机学院参观我校高性能计算机“自强4000”实验室。在专业教师的讲解下,参赛同学和老师们领略了24小时不休停的超级计算机的魅力。期间,还有志愿者陪同蒙古国参赛队伍,全程英文解说。令本次比赛参赛高校印象深刻,深获好评。“这么多天实际上挺累的,注册、搬机器、场地支持……但是也收获了很多,跟这么多志愿者一起工作一起努力,那天搬机器布置场地到十二点让社区学院的小朋友们早点回去休息,但是我们组有两个男生非要留下来说要帮忙,真的很感动。”志愿者同学如是说,她眼中闪耀着一种光彩,是充实,是自豪,也盈着积淀。还有另一位志愿者同学颇为得意的说:“哈哈,我学会了如何同时配置300台电脑!

在课内外联动中创新人才培养

       无论是本次大赛中专业技能过硬、服务意识超强的志愿者同学还是在ACM大赛中不断成长的优秀队员,都是计算机学院近年来探索课内外联动,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受益者。自学校实施大类招生通识培养教育教学改革以来,计算机学院根据学科、学生特点,课内实施“大班教学、小班研讨”教学模式,同时在夏季学期开展系列大学生创新实训课程。课外,以图灵节、创新实践项目、暑期社会实践、学科竞赛、专业社团、志愿服务等为载体,注重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创新能力。经过学院教学、学工等多层面融合,使得人才培养的形式和方法渐渐朝着“课内培养成体系,课外检验有内涵”的实践教育培养模式发展。我校ACM队主力成员、计算机学院11级学生吴旻烨说,“学院提供了一个良好平台,利用研讨课以及ACM竞赛等活动,将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学习扩展到我们学生的课外实践中,很明显地提高了我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学到的知识不再那么生硬。更重要的是在各种课外活动中与其它同学的互动也训练了我的交流与团队协作能力。

       教育教学改革背景下,计算机学院始终将人才培养放在首要位置。探索课内外联动,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我们一直在路上。

计算机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