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研讨会召开

14.06.2016  19:57

第五届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研讨会于6月4日下午在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顺利召开。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党政领导及全体汉国教导师参加了研讨会,在回顾以往工作的基础上共同总结经验,凝聚共识,为学科今后的发展提出了许多新思路、新点子。

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张艳莉院长在研讨会上致辞,充分肯定了学科点一年来的发展和所取得的成绩,感谢全体导师为培养汉国教硕士研究生所付出的辛勤努力,勉励大家精诚合作、再接再厉做出更大的成绩。

研讨会首先回顾了2008年以来汉国教专业的发展。随着学科建设日益完善,办学质量不断提升,这一专业已成为越来越多优秀大学毕业生继续深造的理想选择。在刚刚结束的中国学生招录工作中,汉国教专业共招收来自全国各地高校的大学毕业生60名,与去年中国学生招录人数大体持平,留学生招生工作目前仍在进行中,预计9月入学总人数将达到80人左右。

在今年招录的60名中国学生中约20%的同学第一外语为西班牙语、法语、德语、日语、朝鲜语等非通用语种。这一比例在本专业的最近三年招生中基本保持稳定。在学校“多语种+”战略指导下,学院除英语外还开设了西班牙语、法语等非通用语种课程,并在培养工作中高度重视语别化汉语教学的研究和实践,鼓励本专业研究生充分发挥掌握非通用语种的优势,有针对性地选择海外孔子学院/课堂以及其他教学机构开展教学实践。2009年以来,汉国教专业每年都有超过50%的在读学生获得外派机会,过去一年就共有47名汉国教研究生获派出国:其中8人为2014级研究生,2014级研究生累计外派人数已增加到67人,约占同期中国学生入学总人数的52%;另有39人为2015级研究生,约占同期中国学生入学总人数的61%。除了汉办志愿者项目外,去年国交学院还与泰国正大管理学院合作,在泰国曼谷等地中小学设立了实践岗位,目前已派出4名研究生赴泰实践。越来越广阔的海外实践渠道不仅使本专业研究生的教学能力得到了进一步锻炼和提升,也将“多语种+”战略与研究生培养和学科建设密切联系了起来,促进了专业学位点和非通用语种相关专业的交叉渗透,深化了学科内涵,为今后的发展迎来了新的契机。

研讨会对过去一学年中汉国教专业的各项工作进行了认真总结和反思。张艳莉教授主持的上海市研究生教育学会规划课题“国际化背景下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证研究”在这一年中完成并顺利结项。2015年11月,林永珪(泰国)、刘旭婷、张振3名同学赴京参加第二届“孔子学院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教学大赛决赛,林永珪和张振同学分获大赛全国外研组二等奖和中研组三等奖,刘旭婷同学获优秀奖。这是继2014年汉国教研究生在“孔子学院杯”首届大赛包揽前三之后连续第二年收获佳绩。在本次参赛的33所全国重点高校中,上外成为进入总决赛人数最多、斩获奖项最多的高校之一。2015年12月,2015级新生雷鸣等三名同学参加第二届江浙沪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才艺大赛,荣获优胜奖。今年4月,蔡思彧、米拉(乌克兰留学生)同学赴南京参加“第二届江浙沪国际汉语教学技能大赛”,分获中国学生组二等奖和外国学生组优秀奖。5月,蔡思彧、李歌同学分别荣获上外第八届研究生教学技能大赛三等奖和优胜奖。

去年工作中取得的一系列成绩与汉国教专业历来高度重视教学质量,强调以实践为导向,积极推动学科建设,致力于打造精品专业是分不开的。自2010年首届研究生毕业以来,已有365名汉国教研究生顺利毕业并取得硕士学位。在去年12月、今年5月举行的两期论文答辩会上共有109名同学参加并通过了答辩,其中多篇毕业论文获评为优秀论文。正是在上外校领导的密切关注和支持下,在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的大力投入下,在全体导师、管理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汉国教专业才日益成长和成熟起来,为中国文化推广和汉语国际教育事业源源不断地贡献多语种专业人才。

研讨会上还向与会导师反馈了过去一年中汉国教研究生对本专业课程、实践、教师、教材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从论文指导、导师组合作、学科点盲审和管理工作等角度深入探讨了目前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困难。大家各抒己见,分享了经验,交流了想法,共同致力于把汉国教的工作越做越好。

尽管研讨会只是利用周六一下午短短的时间,但与会导师共同总结经验得失、沟通内心想法,为学科发展建言献策,提出了许多新思路、新点子。一年一度的研究生培养工作研讨会正在汉国教研究生培养工作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还有导师提出今后可以改为每学期举行一次,让这一沟通与交流的平台发挥更多、更大的作用。  (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缪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