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与自然的律动——科学与艺术的相遇”
法国著名文学家福楼拜曾说,“越往前走,艺术越要科学化,同时科学越要艺术化。两者在山麓分手,回头又在山顶会合。”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李政道说,“艺术与科学事实上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它们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著名艺术大师吴冠中也曾说,“科学探索宇宙之奥秘,艺术探索感情之奥秘,奥秘与奥秘间隐有通途。”
在许多人的概念中,科学与艺术,似乎是两条平行线,并不会相交。但是为什么那么多顶级的科学家和艺术家都如此推崇科学与艺术的融合?
5月27日下午,上海科技节闭幕之际,上海科普大讲坛第75讲《美与自然的律动——科学与艺术的相遇》在上海科技馆报告厅举行。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王垂林研究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鲁晓波教授、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刘西拉教授和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馆长陈进教授等四位嘉宾,分别从科学与艺术的相遇和科艺双馨的名师两个角度进行演绎,全方位地展示科学与艺术融合之美。
科学与艺术的相遇
王垂林以《求真、求美——科学和艺术的统一》为题,介绍了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的创办由来,以及CCAST曾经多次举办国际学术会议,邀请顶尖艺术大师创作科艺画作,其中包括吴冠中、吴作人、李可染、华君武、常沙娜等。他从科普的角度,讲述华君武先生借由蜜蜂飞翔,形象描绘了物理界“高温超导体和C 60 家族”的特性,创作《双结生翅成超导,单行苦奔遇阻力》的过程,从而表达出科学和艺术求真、求美的统一性。
鲁晓波以《艺术与科技融合的创新》为题,从作品《纪念广义相对论发表一百周年》引入主题,向世人传递科学与艺术交融的美妙意蕴。他以功夫大师的艺术作品、脑电波控制水流、世界上第一个“听见色彩”的半机械人以及人工智能裙等为例,阐述了在艺术的发展中,科学技术有着重要的影响力。他还讲述了自己与李政道先生的交往,以《日、月、山》的创作过程为例,描绘出科学和艺术之间碰撞的火花。他认为这种科艺创作对于艺术家本身也是一种全新的启发。
在随后的访谈中,王垂林谈到,李政道先生认为不论是粒子物理、统计物理还是天体物理,物理的各种领域都是相通的。他认为成为一名顶尖的科学家,就要像李政道先生“累则睡,醒则干”一样勤奋。鲁晓波认为,顶尖的艺术家与科学家一样,需要永无止境地探索和创造。他们都认同要成为一名科学与艺术跨界人才,不仅需要自身的品格与技能,还需要站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角度去探索和研究。
科艺双馨的名师演绎
陈进以《无尽无极——科学和艺术融合的实践》为题,讲述了李政道先生在科学研究之外,对艺术之美的追求,并以黄胄创作的《天马行空》为例,阐述了李政道先生和艺术家形成的一种科艺相通的合作默契。他谈到在建设李政道图书馆时,将科学、艺术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既汲取了吴作人先生创作的《无尽无极》的精华,又融入象征攀登科学高峰的诺贝尔山设计元素,最终构思出了李政道图书馆的整体建筑。
刘西拉以《1+1=2?》为题,从“律有数,韵无穷”引入主题,他以黄金分割比例、油画《蒙娜丽莎的微笑》、建筑物为例,阐述了科学与艺术相融的四要素:自然、简单、原创、协调。他从一位艺术造诣非常深厚的学者的角度,讲述了科学家在科研之外的艺术和文化情怀,艺术不一定是专业工作者的行为,“业余艺术家”同样也能演绎精彩的艺术人生。他提到在高等教育中将科学与艺术结合有益于人才的综合培养。他认为艺术的形式可以是多元化的,比如音乐使得科学思维更加活跃,科学的规律与音乐的韵律相辅相成,科学的严谨性促进对音乐的规律的把控等。
在随后的访谈中,刘西拉谈到音乐可以增强人们的想象力,他经常给学生听无标题的音乐,激发学生在研究中的创作能力。陈进提到李政道图书馆是一座具有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科技馆和艺术馆“五馆合一”功能的综合性场馆,诚邀大家参观李政道图书馆,体验科学与艺术融合的魅力。
在场观众对四位嘉宾的精彩演讲报以热烈的掌声。讲座后,上海科技馆副馆长缪文靖为四位主讲嘉宾颁发了上海科普大讲坛荣誉证书,东方网对本次活动进行了全程直播。本次讲坛是上海科普大讲坛与上海交通大学首次合作,结合“科艺相通——李政道科学与艺术讲座基金作品展”特展的藏品特色,聚焦藏品背后的故事,期望通过此次讲坛能够引导和鼓励公众关注科学和艺术结合,积极探索,不懈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