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往昔:过年不放假,我们曾经历的"革命化"春节
原标题: 我们曾经历的“革命化”春节
进入上世纪七十年代,“革命化的春节”渐渐式微,虽然放鞭炮、敬祖宗、燃香点烛烧锡箔等没有了,但除夕家家户户团团圆圆吃年夜饭、正月初一向长辈拜年并开始走亲访友、正月十五做兔子灯庆元宵等都渐渐恢复……
过年,是我们儿时最期盼的日子。因为过年了,就可以有好东西吃,有新衣服穿了。
上学以后,“三年困难时期”已经过去,国家的经济形势已经有所好转。我们家因为父亲在厂里连续几年加到工资,母亲白天在“缝纫组”上班、晚上再接些“私活”干干,小日子也大为改观。逢到过年,家人每人一两套新衣服自不必说,所有的计划商品也都悉数买回。此外,母亲还要“悄悄地”跑到彭越浦河边,向外地船民采购一些“黑市”鸡鸭鱼肉蛋和瓜子花生等,为过年的餐桌上增加一些花色品种,也给我们的节日生活增添一些平时难觅的休闲零食。
当年,父母的年纪并不大,可过年的规矩却不少。除了除夕不能摔碎饭碗、初一不能扫地倒垃圾等,印象很深的是年夜饭前的祭祖仪式:饭桌上,中间要放好八大碗荤素菜肴,四周要摆好酒杯倒上好酒、放齐碗筷盛好米饭,还要点蜡烛、烧锡箔,一批批的供奉,一次次的磕头……孩提时并不觉得什么,反正大人怎么说我们就怎么做就是了。可到我上小学二三年级时,政治气候日趋浓郁,学校老师在放寒假前和节前返校时,都会按照要求,大力宣传“移风易俗、破除迷信,过一个革命化春节”。作为一个视老师讲话百分百正确的少先队大队长,在这样的宣传熏陶下,对繁琐的祭祖仪式就有点抵触了,尤其是对点蜡烛、烧锡箔、跪磕头等,自认为是明显的具有“迷信”色彩的活动,应该坚决“移风易俗”。记得那年祭祖时,当父亲又让我跪下磕头时,我坚决不从,弄得父母很不愉快,年夜饭吃得也很不开心。
1960年春节,江苏南宁夫子庙花灯市场上选购花灯的人们
就在这年夏天,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破四旧”(破除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立四新”成为最革命的社会风尚。几个月后,在“一月革命风暴”的喧嚣声中迎来1967年新年,“过革命化春节”已成必然。据有关资料记载,当年,一位名叫章仁兴的工人,在《解放日报》上发表了“春节不回家,坚守岗位抓革命、促生产”的倡议。随后,全国各地报纸也纷纷刊登“读者来信”和“倡议书”,要求“过一个革命化的春节”。《人民日报》还刊登了五十七个“革命群众组织”联合发出的“破除旧风俗,春节不休假,开展群众性夺权斗争”的倡议书,提出“围绕春节,大造几千年来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旧风俗、旧习惯的反。大立无产阶级的新风俗、新习惯。什么敬神、拜年、请客、送礼、吃喝、玩乐,都统统见鬼去吧!”1月29日,国务院发布了通知:“国务院决定:一九六七年春节不放假;职工探亲假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暂停执行,以后再补。”就这样,在“革命形势一片大好不是小好”的情况下,春节国定假取消了,原有的传统习俗部没人敢坚持了,本来热热闹闹的过年氛围也没有了。那年的2月8日是除夕,上海的街头非常冷清,丝毫没有了以往过年时的喜庆祥和气氛……
其实,所谓的“革命化春节”,在普通老百姓家里,也并没有什么很“革命”的壮举,在我们小孩子的感觉里,就是少了很多禁忌,少了很多热闹,过年与平常的日子差不多了。我们家里原本的那些习俗,父母也不敢再进行了。父亲那时在上海第一钢铁厂的二转炉车间上班,这是一个毛主席曾经视察过的先进单位,为了祖国的“火红事业”,炼钢炉是一年365天不熄火的,工人们也都是“三班倒”,从来没有国定假休息的事儿。这年除夕,父亲正好上中班,吃过午饭就到厂里去了。到吃年夜饭时,父亲不在家,又没有了祭祖仪式,吃饭就很简单了,虽然餐桌上也多了好些菜,但我们不一会就吃好了。当时,母亲还在餐桌上多盛了一碗饭、多摆了一双筷子,我有点不解,但也不敢多问。吃好晚饭,原本还要“守岁”、还要放鞭炮,现在没有了,又没有任何可以娱乐的活动,母亲只是催促我们早点上床睡觉。大年初一早上起来,新衣服倒是给我们准备好了,但“压岁钱”作为“旧习惯”可就没有了。平时,母亲还会时不时地给我们讲讲他们小时候在旧社会的往事,但真到了过年的时候,却不给我们“忆苦思甜”了。
那个年代熟悉的场景——吃忆苦饭
不过,几千年流传下来的风俗习惯也不是说破就破得了的。据资料记载,1929年时,国民政府曾试图取消春节,提出以公历12月31日为除夕,1月1日为新年,1月15日为元宵节,要求“废历新年不许放假”。结果,遭到了社会的强烈反对,被指责为摒弃中国传统文化,民间亦强烈抵制。不几年,国民党当局不得不承认“民间习俗不宜过于干涉”,农历正月初一是新年的习俗得以继续延续。同样,1967年开始的“革命化”春节,也没坚持几年,传统习俗便悄悄复苏了。
进入上世纪七十年代,“革命化的春节”渐渐式微,虽然放鞭炮、敬祖宗、燃香点烛烧锡箔等没有了,但除夕家家户户团团圆圆吃年夜饭、正月初一向长辈拜年并开始走亲访友、正月十五做兔子灯庆元宵等都渐渐恢复……那些年,物质虽然不够丰富,但供应居民的“计划年货”却也十分齐全,虽然都要凭票供应,但商品绝对是物美价廉的。年前,买好了所有的计划商品,家家户户杀鸡、剖鱼、做肉圆、包蛋饺,开开心心吃年夜饭,饭后做汤圆、蒸年糕,炒瓜子、备糖果,过年的味道又慢慢回来了……
“文革”结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物质极大丰富,大家不再为吃好穿暖操心了。虽然春节仍然是中国人最为重视的一个节日,但因为生活好了,每天都像过节一样,我们对过年的那种兴奋、那种期盼就显得淡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