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路,让你快乐让你痛?

27.06.2016  09:50

职住均衡的实质是什么?    

职住均衡水平对于交通绩效的影响程度究竟是怎样的?    

这是学术界长久以来存在争议且尚无定论的问题。过去,研究人员常用问卷调查的形式来测度职住均衡,并以一个地区的实际居住人口和在地就业比例来定义职住均衡。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金耀辉说,职住均衡的测度远比想象中复杂得多。    

金耀辉,通信工程相关专业出身,现任上海交大网络信息中心副主任,以云计算、数据中心监控、海量数据分析与挖掘为研究兴趣。最近,他正与交大同事合作,研究建立上海特大型城市职住均衡的数据模型。金耀辉说,当我们谈论职住均衡的时候,这几个问题是无法回避的:    

基础数据是否靠谱?

金耀辉对传统的问卷调查获取数据的方式持保留意见。随着技术发展,通过居民手机信令追踪、GPS热图等形式获取的数据样本远比问卷调查丰富得多,也精确得多。然而,这还不是问题的全部。通信数据掌握在各大运营商的手里,向运营商要求合作研究课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些运营商为数据开出天价,一些运营商不愿意开放数据。但最糟糕的是数据造假。金耀辉和他的同事亲身经历过掺假数据和数据“掮客”:“造假太容易了。而且一旦出现虚假数据的后果是,从此以后你难以判断手上拿到的数据是不是纯洁的。”    

各个城市不同的空间结构对职住均衡和交通产生怎样的影响?

职住均衡水平往往表现为一些数字。而当我们把结果投射在地理图像中去,就会发现一些被数字遮盖了的事实。同为大城市,北京和上海的空间形态是不同的。北京是圈层结构,有很多大院,人们在一个院子里同时完成上班、居家生活、医疗甚至购物。这样名义上一群人的职住均衡水平会很高,但是北京的交通状况并不理想。上海的城市(外环线以内) 走的是多中心结构的路子,中心城区有很多就业次中心,比如五角场这样的地方。人们是在各个中心之间快速穿梭的。    

如何真实测度职住均衡水平?

金耀辉说:“当我们研究职住均衡水平,我更愿意说‘匹配’,而不是人们通勤的绝对距离。”如你所知,从事不同行业的人,他们因工作而对每天时间的分配是不同的。有的人可能是长距离的通勤加上长时间的工作,有的人可能需要多次短距离通勤。我们课题的目标之一,就是通过数据建模,找出尽可能完善的这个城市居民的时间分配模式。职住均衡的初衷是为了人的感受,我们测度职住均衡的时候应该考虑的是:(这部分人)属于哪一种模式,这种模式匹配下他是否感到苦恼或快乐?他感到苦恼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来源:《文汇报》 2016.06.25 第07版 社会观察    

原文: 上班路,让你快乐让你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