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校新媒体论坛在上外举行

11.07.2016  20:45

高校可以充分利用自媒体进一步提升自身的品牌,在这方面来说上海高校都做得非常有特色 。”2016年7月8日,上海市委外宣办、市府新闻办、市网信办副主任苏蓉娟在上海高校新媒体论坛中如是说。

本届论坛由中共上海市教育卫生工作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共同指导,上海外国语大学主办,旨在汇集上海高校网络新媒体建设的阶段性成果,发掘高等教育领域新媒体利用的典型案例,分享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来自全市39所高校的70多位相关新媒体运营负责人参加了本次论坛。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副书记王静教授主持论坛。

先锋技术、精彩内容,高校案例精彩纷呈

上海市教育系统网络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段洪涛介绍了上海高校新媒体建设优秀案例征集和评选的情况。本次征集共收到26所高校申报的新媒体建设案例,内容涵盖高校APP、网站、微信订阅号、微博、新媒体海外传播、学生团队建设和学术传播等多个方面,不少高校的案例内容详实、特色鲜明、总结全面,具有参考借鉴价值。论坛现场,部分获奖案例高校分享了他们的经验。

  “今天中午吃什么?”——用手机扫描学生一卡通,发现屏幕上一卡通下半部分的图像变成了当日的食堂菜单滚动播放;“想去坐校车不知道要不要排队?”打开APP,能查看校车候车点实时候车人数。复旦大学晨曦网络工作室负责人以"从‘复旦印象’看新技术在高校新媒体中的应用"为题, 介绍了运用 AR (增强现实技术)、 VR (虚拟现实技术)等先锋技术开展高校新媒体传播的案例

拥有14万多微信粉丝和近40万微博粉丝的上海交通大学,也由新媒体中心主任曹杰分享了高校新媒体 如何 借时、借事、借势 策划传播内容的经验 。获得媒体转发近25万的“最难期末考题”,构思巧妙、紧跟时事的“杨绛先生与交大之缘”,计划周密、声势浩大的“交大120周年校庆”专题等丰富实例,让不少与会老师广受启发,大呼精彩。

秉承“ 用户至上 ,立足专业特色 ,上海海事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杨大刚以"打造海大人想得起、找得到、靠得住的掌上家园"为题介绍了上海海事大学官方微信号的建设经验。

高校新媒体不同于其他新媒体, 平台建设离不开育人任务 ;既要力争普通学生爱看,又要关注团队学生成长,上海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卢萧以"树品牌、重关怀、促成才"为标题介绍了该校新媒体学生团队建设的经验。

如何将“ 互联网 +” 运用到思政教学中去? 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院长何益忠以"积极探索''''互联网+教育''''模式",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性"为题介绍了华东政法大学"切问近思"微信号的建设经验。

作为活动主办方的上海外国语大学,立足语言专业特色,创办了国内第一家多语种外文网站群,广受国内外关注。负责网站主要建设的党委宣传部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副主任顾忆青,将21个语种外文网站的建设经验娓娓道来,向听众分享上外 如何 " 以多语种讲述大学故事,用互联网传播中国声音 "。

把握导向,关注业态,“ 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上海市外宣办、新闻网、网信办副主任苏蓉娟以 传播网络正能量、共享清朗网络空间 为题作辅导报告。苏主任首先介绍了网信办的职能,并从习总书记讲话谈起,引用当前部分自媒体传播乱像案例,强调弘扬网络正能量、创造清朗网络空间的重要性。

  “互联网它不是去深挖一口井,它在下雪花,每一片雪花都很小,但是当它连续不断下的时候,可以把整个世界改变颜色。” 未来就是当下、一切都是媒体 ,北京清博大数据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傅文仁用形象的比喻,深入诠释“互联网+”给社会带来的革新。他以“新媒体的前景与应用”为题,介绍了当下和未来新媒体的业态及发展趋势,将“+互联网”和“互联网+”作比较进行思考,丰富的数据和前沿的视角令大家耳目一新。

  “十三五”时期,我国将大力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国家大数据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拓展网络经济空间,促进互联网和经济社会融合发展。新形势下新媒体的作用不言而喻,而高校新媒体承担的文化载体、思想汇聚、沟通桥梁和传播平台的四大重要功能也将愈发凸显。

论坛主持人、上外党委副书记王静教授表示, 作为高校新媒体还是育人为宗旨 ,上外举办本次论坛,也是希望以此为契机, 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她希望各高校相互借鉴各自优秀做法,前瞻性地开展工作,为上海高校新媒体的发展和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文:钱俊妮;图:赵雨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