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探访上海青龙镇遗址地宫 揭秘背后的故事
经过上海博物馆考古研究部的六年发掘和勘探,近日在青龙镇遗址内的隆平寺塔基发现了保存完整的地宫。当世人为这个消息感到振奋时,考古人员真正的工作才刚刚开始。东广记者吴泽宇昨天(12日)实地探访了位于青浦区白鹤镇的青龙镇遗址,走进考古背后的故事。请听报道:
(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外加双腿丈量过的土路,穿过一片宅基地和一座元代石砌的万安桥。记者在周边村民的围观中进入了青龙镇北部的隆平寺塔遗址,刚走下3级土台阶,上博考古研究部馆员王建文就急忙慌地说:“切记不要踩在砖上走,那可都是宋代的。”顺着话音,记者发现基本每块石砖上面都刻有“某某某舍砖多少片”的字样:
[(记者:九娘、四娘)王建文:对,砖上面有很多字。他是民间造的塔,不是官方的,当地信众捐砖造的这个塔。我们现在看到数量最多是个叫“陆任安跟他的妻子孟十娘舍八万四千片”;我们现在前面发现一块砖“喻四娘舍一片永充塔下用”。]
隆平寺塔基的中心位置支着一顶青色大帐篷,下面的深坑里,地宫出土的多数文物已被保护转移,砖石层层叠涩露出了本来的构造。王建文回忆说:地宫被发现,跟确定了塔基的位置有密切关系,而最早塔基这一关键性地标也是因为一块砖,上面刻着“入塔内”的字样,才为人们揭开诸多奥秘提供线索。
[发现塔基一方面是因为有文献记载:隆平寺在万安桥的北面,我们这个桥现在还在地表。当年14-15年对这里进行了100多万平米的勘探,当时我们就挖了一条探沟,发现一块砖,有“入塔内”三个字,就是赞助人造塔的时候捐给塔里的砖。]
和人们想象中如火如荼地开挖场景不同,目前考古人员更多地是在做细致繁杂的修复整理。在距离遗址5分钟车程的库房里,记者感受到了真正热烈的氛围。一楼的院子里2000多件可复原的瓷器碎片,按照不同的发掘地层和遗迹单位有序摆放着,考古队员郑秀文说:这个量仅仅占到可复原瓷器总量的三分之一。
[前期发掘可能是体力上的辛苦,但整理是脑力上的劳动,非常累人。你要推测他的用途、考虑他的时代关系。有时候发掘的话2-3个月就发掘完了,但整理你可能用2、3年的功夫才整理出来。]
另一头,屋子里的考古绘图员李召銮正坐在写字桌前,对着一个缺了口的盖子左测右量。他要把每一件可修复瓷器的碎片以及修复后的成品画下来,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原始资料。
[碎片只要能复原我们都可以画,表现他的尺寸、烧作工艺……一般素面简单的画,10分钟到半小时画一件,如果纹饰复杂的话1-2天才能画一件,不停的画也要2-3年的时间。]
对于很多考古人员来说,发掘地宫也许是一辈子都遇不上的事儿。所以至今,记者采访的所有考古队员但凡回忆起9月份揭开地宫的那一刹那,都难掩脸上的兴奋。不过这稍纵即逝的激动之意转念就变为了专注忙碌的神情,因为青龙镇遗址的考古发掘任重道远,而现在仅仅只是开了一个好头。
以上由东广记者吴泽宇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