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那个年代的援外记忆
花师傅一行先到莫斯科住一夜,再坐飞机到匈牙利。在匈转机闲不住,看见大使馆天花板上有蜘蛛网,花师傅忍不住替使馆大扫除,高兴的使馆人员安排他们游玩多瑙河公园。然后再飞一二小时至地拉那。
海内存知己
今年82岁的花永盛援外两次。第一次到阿尔巴尼亚,待了4年出头,从1974年6月到1978年8月。第二次1年多,自1984年6月至1985年11月,赴巴基斯坦。
花永盛赴阿时41岁,这位中华造船厂船体车间锅炉工段的生产组长,在厂做船体放样。中阿两国远隔千山万水。花师傅一行先到莫斯科住一夜,再坐飞机到匈牙利。在匈转机闲不住,看见大使馆天花板上有蜘蛛网,花师傅忍不住替使馆大扫除,高兴的使馆人员安排他们游玩多瑙河公园。然后再飞一二小时至地拉那,接下来是汽车,走的都是艰险的山路,花永盛觉得有点吓人。他后来回家探亲就简捷了,直飞回国,飞机只在德黑兰加了次油。
花永盛不是去造船,而是去建煤气柜。厂里共去16人,最大不到五十岁,小的三十七八岁。这次为爱尔巴桑冶金联合企业援建5座5.4万立方米螺旋升降温式煤气柜,“是钢结构的。”花永盛补充道。
这是中国最大的冶金援外项目,投资4.53亿元。花永盛强调“它是用来炼合金钢、不锈钢的”,阿领导人视为“阿尔巴尼亚第二次解放”,毕竟有钢才不慌。工程1971年10月16日开工,分两期。第一期于1977年上半年建成投产。第二期在1978年前进入施工。
花永盛指导制作煤气柜的技术工艺。那时钳工分8级,他是7级钳工,月工资104元。俗话说,“万能钳工,半条命电工,不要脸的电焊工(持面罩)”,其技术含量不言自明。他说:“完成阿尔巴尼亚的项目笃笃定定。”
与他对接的工程师叫阿格隆,先是有翻译,后来靠打手势沟通。在阿工作顺利,一起干活的阿方工人勤劳肯干。他还在焊技试验室教焊3毫米钢板,我在农场当过电焊工,这么薄的最难焊接,电流大小、焊枪角度和手势轻重都十分讲究。花永盛说当老师“自己要有把握,有百分之百把握,最好超过百分之百”。
设备在上海已做成半成品,船运当地安装。每个煤气柜形似上海泥城桥旁的煤气罐。竣工时大家兴奋,花永盛说是“把人抛起来。哭了。”1975年中国国庆日,阿尔巴尼亚劳动党第一书记兼部长会议主席恩维尔·霍查在地拉那大会堂接见中国专家组,宴请上了全羊小羊羔。
花永盛在阿的4年,国内发生翻天覆地变化。1976年结束“文革”,进入改革开放新时代,援外也要实事求是。1978年7月,中国政府停止经援军援阿尔巴尼亚,撤回专家。他搭乘最后一架撤离人员飞机回国。此时,爱尔巴桑冶金联合企业472511平方米建筑面积已竣工360878平方米,5个煤气柜完成了4座。
三个月过去,高超的医术、全天候工作的上海医疗队员就打开局面。来看病的人多了,赞誉声也多了。遇到大病疑病难病险病,先找中国医生。当地同行也以与中国人一起工作为荣。
友谊传遍四方
上海的援外人员都是又红又专。就说花永盛这批中华造船厂援阿16人,就有2人于1976年5月26日在阿获奖,组长肖龙根获阿尔巴尼亚一级劳动金质勋章和证书。花师傅也获得了勋章和证书。
不知是否受《医疗队员到坦桑》这首歌曲的影响,人们对那些“爬山涉水穿村庄,风里来又雨里去”;“无影灯下治创伤,流热汗哟顶骄阳”的白衣战士印象深刻。上海在参加我国首批援外医疗队两年后,开始单独组队援外。截至2013年,50年来向亚非15个国家派医疗队166批,1746人次。还派医生和译员参加兄弟省市组建的援外医疗队,奔赴50多国。此外,仅1973年到1990年,全国援外医疗物资总金额的46%为上海提供。
在上海医疗援外的国家里,摩洛哥是规模最大历史最长,也是收治病人最多的。自1975年派出首支12人的医疗队,此后每年都有10多批医务人员赴摩。医疗队所去的公立医院多在穷乡僻壤的山区戈壁,医院简陋且少药,条件还不如上海地段医院。
3个月过去,高超的医术、全天候工作的上海医疗队员就打开局面。来看病的人多了,赞誉声也多了。遇到大病疑病难病险病,先找中国医生。当地同行也以与中国人一起工作为荣。拉西迪亚省专科医院院长伯勒巴赫·穆斯塔法说:“中国医生们都是很出色的医生,很有水平。为全省人民做出了很大贡献。”
上海医疗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在塞达特地区救下流行性脑膜炎急性发作、心脏停跳的6岁孩子,摩官方《晨报》以《中国医疗队的奇迹》为题报道。在梅克内斯省治愈烫伤面积100%患者。在塔扎山区成功进行国内未遇的肝肾包囊虫病手术、鼻咽喉部气管内蚂蟥异物摘除和完全性子宫破裂修补手术等……
青山处处埋忠骨。在援建中,不少浦江儿女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上海援助马耳他两个成套项目之一的150吨塔式大吊车由上海港口机械厂制造,用于我国援建的30万吨干船坞。1979年3月16日,47岁的上港机造厂装配钳工徐会仲,在机械检查中,不幸被落下的大型起重机螺母击中身亡。4月23日,马耳他总统追授他“共和国服务”勋章,并在5月专程来沪颁发给家属。该勋章原授为马耳他贡献杰出的健在英雄,授予逝者是第一次。
马中友协会长雷诺·卡莱亚是原30万吨级干船坞项目负责人,当年曾来沪参加授勋,2006年再来上海仍想去徐家探望。徐会仲的儿子徐通勤对此深感意外:“我简直不敢相信。我很感动。他们还记得我父亲。”在港机新村的徐家,雷诺与徐通勤紧紧拥抱。望着那张27年前来沪授勋的照片,授勋的马耳他总统和受勋的徐妻俞金娥都已离去;但友谊绵延。在马耳他,那个30万吨级干船坞被叫作“中国船坞”。徐会仲安息的圣塔露西亚公墓,碑前花环常鲜。
我们还当记住这些上海人:在越南北方最大电站宁平发电厂为保护越南工人自己不幸触电牺牲的技术员宋俊荣;在北江电站倒在值班岗位上的老技师张兴发;抱起燃烧油箱保住机器和工地却被严重烧伤的修复也门公路专家组李文杰;也门萨那纺织印染厂专家组组长谢武元率援外同志迎着炮弹灭火,荣获阿拉伯也门共和国二级勋章。
花永盛第一次从阿尔巴尼亚回国探亲带的是8只塑料衣架4个塑料拍子,衣架多送人,拍子是3个女儿每人1个(准备当作嫁妆的),后来带全铜的臼和杵、绞肉机。这些舶来品,一直用到今天。
付出和收获
出国前,到上海市建工局体检后,花永盛做了出国大衣、毛涤中山装两套和衬衣。在物质准备的同时更为看重的是思想准备,在北京集中学习一两天,给他们上课的除外交部同志、还有时任对外经济联络部副部长陈慕华。
花永盛是新党员,出国时党龄才半年。在国外,3人以上成立支部。党员每周开会1到2次,学习3个半天,读《毛选》谈国内形势,还有电视看。自己有烧饭师傅,早饭奶酪面包白煮蛋加粥,午晚餐有牛肉,吃科尔察苹果。住房2人一间,有专门清洁工,衣被自己洗。
当地气候好,花永盛说“爱尔巴桑很清爽”,这“清爽”翻成普通话就是干净。大热天,去亚得里亚海休假6天;回国探亲一年一次,大家轮流。直到现在,厂里同赴阿的16人还每年聚会。
就像歌儿所唱:“白求恩的榜样永不忘,毫不利己日夜忙。”花永盛的两个孩子结婚,他都没能参加婚礼。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小儿外科医生严幼华赴摩洛哥两年期满后,拉西迪亚谢列夫医院挽留再做两年;他克服妻子身体不好等困难继续留任。严幼华说,“孩子关心得太少,爱人身体又不好,所以很惭愧。为了中摩友谊,只能付出一点。”
那时,包括援外人员在内的出国人员能买进口免税的紧俏商品,这令人羡慕,也使亲属们感到慰藉。1980年,国务院批准中国成套设备出口公司供应站按海关规定,限量向出国人员供应部分进出口商品。三年后成立中国出国人员服务公司,上海筹建的外汇商品供应站于1984年营业,在陕西南路25弄12号,距著名的红房子西餐馆不远。笔者曾采访过,一路过去“黄牛”不断,到弄堂口则更多。
上海人把这些免税商品分称“大件”和“小件”:大件有24英寸以下黑白或彩色电视机(24英寸以上征税。1991年改29英寸,自己可带25英寸以下),容积250升以下电冰箱、洗衣机、录像机等及人民币200元至1000元的其他学习和生活用品。小件有手表、电烤箱、热水器等及小额的其他学习和生活用品。按1984年《出国人员带进免税物品限量规定》:大、小件每季度选1件,出国不满一季度按一个季度,超过一季度满15天按两个季度购买。长期出国人员带大件是一年内同一品种不得重复,临时出国人员每次入境不得重复。长期出国人员带小件一年内同一品种不超2件,临时出国人员每次入境不超2件。
内弟外派是在上世纪80年代,带回家的第一大件是日立冰箱,当时热门货是彩电、洗衣机和微波炉。他与老同事换指标,在一年里使家里快速实现电器现代化。然后他又为姐姐武装,先为我们带L15松下录像机,再是松下电视机。境外付款开单,境内取货;高阳路仓库就是取货点之一。
你不会想到,花永盛第一次从阿尔巴尼亚回国探亲带的是8只塑料衣架4个塑料拍子,衣架多送人,拍子是3个女儿每人1个(准备当作嫁妆的),后来带全铜的臼和杵。这些舶来品,一直用到今天。
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