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总生存率堪比欧美顶级水平,上海这家肿瘤医院是怎么做到的?

09.04.2021  08:40
2021 04/09 05:00 分享 返回

  郭小毛院长在诊室为病人耐心诊疗

  2021年1月20日,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徐汇院区在对外包后勤保障人员开展例行新冠肺炎核酸检测中,发现一人检测结果可疑,随即上海展开追踪排查和流行病学调查。

  这家医院无一名医护人员、病人被感染。一个人流如织,日均门诊量达7000人的全国知名三级甲等肿瘤专科医院,是如何做到的?在本刊记者对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院长、上海市质子重离子医院院长郭小毛教授采访中,他表示“闭环管理”以及疫情防控中的做法需要进一步总结,好的做法需要“固化”。

  但是他谈得最多的是他和这家医院的“本职工作”——肿瘤防治,这也是我国健康领域的重要关注点之一。2021年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的主题是“点亮抗癌之路,助力健康中国”,90岁的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这些年如何点亮抗癌之路?又将如何助力“健康中国”建设?未来“复旦肿瘤”在中国抗癌事业的蓝图如何绘制?

  为何癌症患者越来越多

  《瞭望东方周刊》:你在肿瘤防治领域躬耕数十年,对于我国的肿瘤防治发展状况,有什么具体感受?

  郭小毛:我最直接的感受是这几年整个国家对肿瘤防治的重视程度显著提高了。

  心脑血管病是我国死亡率第一的疾病,肿瘤是第二位,但是如果把心和脑的疾病分开,肿瘤其实才是目前我国死亡率第一的严重疾病。国家这几年对肿瘤防治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尤其是肿瘤预防,像上海早已经把大肠癌筛查纳入上海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我们也希望女性的宫颈癌、乳腺癌,以及男性的前列腺癌等筛查能够尽早纳入医保,尽可能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瞭望东方周刊》: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全国癌症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每分钟有7.5人被确诊为癌症,为什么癌症患者越来越多?

  郭小毛:我国癌症发病率增长和我国老龄化进程加快有关系。年纪越大,也就意味着罹患癌症的风险也会同时增加。老龄人群数量基数变大,癌症患者自然也就会越多。

  从国家层面上来讲,肿瘤病人数增加的原因之一可能是医保的全民普及,这使得一些老百姓,尤其在农村的老百姓如今有条件到医院来诊治了。比如,他过去可能诊断出癌症了,考虑到费用就放弃治疗,现在有了医保,他就愿意积极治疗。

  此外,越来越多的单位或企业增加了职工的健康福利,定期健康体检明显重视了;老百姓的健康意识也提高了,许多民众在体检中就能发现肿瘤“蛛丝马迹”,不像过去很多人都是出现了症状后才去就医。目前一些“微小癌”也正因筛查手段的普及,在疾病很早期就能被发现。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徐汇院区)全景

  诊疗进步明显

  《瞭望东方周刊》:在肿瘤治疗方面,你觉得有什么变化吗?

  郭小毛:在肿瘤诊疗治疗方面,这几年有几个突出变化。一个是诊疗技术明显提高,比如分子病理诊断水平明显提升,同时在肿瘤基因筛查和精准治疗靶点选择和疗效评估等方面得到飞速发展。靶向药物正是有了这些基因测序的赋能,才能精准发现患者体内靶点,实施精准治疗。因为科技助力,我们可以根据基因表达去绘制基因图谱进行精准的个体化治疗,这方面在近几年发展得特别快。

  第二,外科微创技术发展也快,比如我们医院对各个外科学科的微创技术开展的比例就有一定要求。微创技术最大好处是病人术后并发症会减少、康复期短、生活质量提高,损伤和创伤也小,这是肿瘤外科领域的重大进步。

  这些年放疗领域不断创新发展。一体化的设备和相应的计划系统已经在浦东院区实施。比如,实时影像让放疗医生可以精确直观地关注治疗靶区病灶变化,判断是否更新放疗计划;自动靶区勾画以及自适应放疗技术,可以让医生在不移动患者的情况下快速实行在线计划的修改,真正做到每次放疗计划的实施都精准到位,提高了疗效,同时也降低正常组织的损伤。

  第三个变化是我国从事肿瘤防治的专家们如今越来越致力于自主发起的临床研究。所以这些年有很多国际诊治指南用的是我们医院专家的研究成果,这体现出我们在这些领域研究水平和研究质量上的进步。以前人家就认为你中国有啥?就病人多,多了又能怎么样呢?现在我们把大量病例用来开展前瞻性的临床研究,并在国际顶尖杂志上展示研究成果,同时这些研究成果改变了国外许多肿瘤的诊治指南,在肿瘤学术界有力发出“中国声音”。

本文来源:瞭望东方 作者: 责任编辑:顾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