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辛德勒”形象露面 曾救助了30万名逃难者

08.07.2015  10:45

  原标题: 上海“辛德勒”形象露面

  7月8日消息:在昨日的展览上,出现了大批当时国外媒体拍摄的上海抗战珍贵史料照片,他们在战火中记录下的场景,同样见证了日本军队的侵略暴行和中国人民的英勇抗争。

   硝烟下的“和平女神像

  在1937年由《字林西报画册》拍摄的一张照片里,外滩被笼罩在一片硝烟之中,而一座雕像却昂然耸立其中,这正是著名的上海“和平女神像”。

  据了解,1924年2月,为了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外滩上曾竖起一座“和平女神像”。神像面朝西,由上海的英美法侨民团体建立。和曼哈顿港的自由女神不同,从海上到达的人们看到的是女神的背影。纪念碑的碑身面上,镌刻着纪念文字和在一战中死难的上海侨民的姓名,碑座背面则书写着“功炳欧西,名留华夏”八个大字。

  然而,劫运在淞沪抗战时也降临到了这座和平女神像的头上。1941年底,日本侵略军跨过苏州河,占领了公共租界的中心区。作为敌对国标志性的建筑物,和平女神像被野蛮地拆下,两边铜雕的盔胄盾甲等古代战争用具被毁掉,至于碑面的文字则被全部磨去。“和平女神像”就此成了历史中的记忆。

   上海“辛德勒”设难民区

  而在诸多照片之中,有一张合影颇为普通,记录的历史却引人关注。这张由瑞士人肯卡尔拍摄的照片上,上海南市中立区倡议人饶家驹神父微笑着与驻华英国陆军总指挥史沫特站在一起,而这位神父曾因其功绩被尊称为上海“辛德勒”。

  淞沪战争爆发当天,仅闸北及虹口区居民逃至租界者,总数在20万以上。当时的公共租界、法租界人口分别为118万、47万多。而且在战争爆发几天时间里,有80多万难民涌进租界。

  当时,时任上海国际救济会救济组副主任的饶家驹挺身而出,四方周旋最终成功设立南市难民区,最终救助了30万逃难者,其首创的保护平民安全区模式,更是直接促成了战后修订《日内瓦公约》并加入战时平民保护的相关条款,其影响深远却又鲜为人知。

   朝鲜义士临别宣誓

  1932年4月29日,上海曾发生过一起知名的“虹口公园爆炸案”,这是一次特别行动,由国民政府和流亡中国的大韩民国临时政府共同策划实施,意图暗杀“一二八事变”中进攻上海之日本军队要员。此次行动的实施人,是朝鲜青年尹奉吉,在此次行动中,日军上海占领军总司令白川义则被炸死,日本驻华公使重光葵被炸断一腿。

  而在昨日的展览中,尹奉吉的一张临别宣誓图与市民见面。在照片上,这位青年人身着西装,左手拿着手雷,右手握着手枪,胸前则是宣誓文书,彰显了“壮士一去不复还”的气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