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财经大学“城乡发展论坛”2023年第一期成功举行
2023年2月3日下午上海财经大学城乡发展研究院“城乡发展论坛”第一期在线上成功举行。本次论坛的主题为: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论坛有幸邀请到中国人民大学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郑风田教授、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史清华教授、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郭冬梅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乔雪教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朱玉春教授和我院盖庆恩教授进行主题演讲,论坛由城乡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张锦华教授主持,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高校的200多名师生线上参会。
中国人民大学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郑风田教授的演讲题目为“城乡等值视角下城乡融合发展之路”。郑教授从城乡等值的内涵出发,通过国际比较指出,当前发达国家主要有三种城乡融合的模式,第一种是以日韩为主,体现为人口偏好于居住在大城市,不愿意住在农村;第二种是以美国为代表,与东亚模式恰恰相反,农村基础设施发达,而城市优势较为有限;而第三种模式则处于第一种和第二种之间,以欧洲国家为代表,大城市、中小城市和乡村之间发展较为平衡。城乡融合发展尤其需要通过土地赋权和政策倾斜,盘活农村要素资源,提升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的均等化,同时要注重解决城乡融合中的资金问题。
上海交通大学史清华教授从劳动力流动视角说明城乡融合的机制和目标。史清华教授基于翔实的调研数据,结合乡村文化和劳动力流动特征,总结了劳动力流动的基本规则,包括恋家规则、扎堆规则、机会规则等,并指出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尊重农民发展意愿,顺应劳动力流动规律,通过深化农村改革,实现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激发农村发展内生动力。
中央财经大学郭冬梅教授从基础服务设施提供入手,结合区域经济发展来思考城乡融合问题。郭教授以高速公路建设为例指出基础服务设施的改善不仅能够增加整体经济福利,而且有助于改善城乡间产业布局,便利劳动力流动,进一步提高各类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城乡融合。
中国人民大学乔雪教授从劳动力流动视角分析了数字经济发展对城乡融合的影响。乔雪教授提出,就业是影响城乡融入的重要因素,宽带等农村基础设施水平的提高能够非常显著地降低农业劳动力流动中的信息不对称和信息摩擦,降低劳动力转移成本,从而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外转移,这种影响对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影响尤为显著。因此,提高农村公共设施水平,多维度增加农村选择机会是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一环。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朱玉春教授围绕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内涵和机制进行深入探讨。通过梳理新世纪以来主要三农政策变化总结了城乡关系演变的特点,提出了城乡融合的理论内涵和县域融合发展的必要性、可能性及基本的路径。朱教授认为城乡融合本质上是要实现城乡的均衡发展、等值发展、协调发展,城乡融合的内涵包括城乡经济的共生发展,城乡要素自由配置和城乡居民福利均等,实现城乡融合发展需要从多方面入手,深化要素市场改革,提高公共服务可得性,建立完善的保障制度和激励制度等,调动各参与主体积极性。
上海财经大学城乡发展研究院盖庆恩教授结合中国实际提出在城乡融合实践中需要处理好城乡融合的一般规律与中国特色、城乡融合与其他战略的衔接、城市与农村协同改革这三个方面的关系。从现实来看,城乡发展不平衡既是经济一般规律的体现,也包含了中国特色制度的影响。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在于推动公共服务一体化下的要素自由流动,注重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战略、城市群发展等重大战略的衔接,在实践中需要充分考虑地区特点,尊重城市和农村发展规律,兼顾公平和效率,因地制宜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上海财经大学城乡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张锦华教授表示,无论是乡村振兴还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乡村建设行动,还是党的二十大进一步提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关键是解决“钱、财、物”的问题,城乡融合发展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抓手。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有三个关键环节:一是要素效率的趋同,关键在于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和工资趋同;二是公共服务和实施的均等化,核心在于“土地城镇化”与 “人口城镇化”双管齐下的高质量城镇化;三是政策的协同,关键突破口在于后发效应和先发效应的动态均衡,建立城乡融合发展的长效机制。
会议的最后,上海财经大学资深教授、城乡发展研究院院长吴方卫教授总结提出城乡融合发展是我国当前以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这关于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但任重而道远。我国城乡差异在改革开放前主要由工农产品的“剪刀差”引起,而改革开放后则主要归因于要素价格歧视,主要体现在要素由乡到城的单向流动。因此,实现城乡融合发展需要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特别是要素、制度和产权方面的改革,使城乡要素能够自由流动,而土地制度改革是当前农村要素市场改革的重中之重。
(供稿:盖庆恩 供图:李雪梅 编辑:谢雅靖 收稿日期:2023年2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