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药物研究所:把青蒿素推向世界的幕后英雄
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使中国在天然药物化学研究领域的实力令世界瞩目。在青蒿素成功的背后,很多团队都曾默默地做出贡献,上海药物研究所就是其中之一。当年,他们不仅参与了青蒿素的实验室研究,更在后一阶段研制出了蒿甲醚针剂,将这个世界神药从实验室推向市场应用,完成了关键一跃。
得知屠呦呦拿到了诺贝尔奖,当年曾经一起参与青蒿素研制的上海药物研究所教授陈仲良感慨颇深。四十年多年前围绕青蒿素研究成果的学术文章,他都一一珍藏至今。作为参与者,他说为此感到骄傲。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教授 陈仲良 :这是国际上第一个,青蒿素过氧化能有抗疟作用,是第一个发现,这样一个结构类型的画谱,也是世界上第一个。
1967年,中国政府为了找到抵抗疟疾的新药,启动了“523”项目。来自7个省市、60多家科研机构、超过500名科研人员协力攻关,陈仲良所在的上海药物研究所也参与其中。据陈仲良回忆,在1971年屠呦呦提出用乙醚低温提取青蒿有效成分之前,整个523项目团队已经完成了大量的基础调查工作。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教授 陈仲良 : 在几次南京会议上,大家把自己做的工作,大家都拿出来交流。第一筛的话,可能就有两、三万次,筛过了的植物可能就有三、四千种植物。
如今,利用青蒿素制成的抗疟新药,已经在全球79个国家获得药物销售注册,并于2001年被列入WHO(世界卫生组织)基本药物核心目录。不过很少有人知道,把青蒿素从实验室带到疟疾患者身边的,是上海药物研究所团队。正是他们,突破了青蒿素难溶于水难以服用的瓶颈,通过化学方法使它变成能溶于油脂的物质,制成了蒿甲醚针剂,为批量生产奠定了基础。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教授 陈仲良 : 合成了大量脂溶性的化合物,然后再比较它的疗效,不仅仅比较它的疗效,还要比较他的物理性能,还有一系列的化学性质,看看最适合于临床使用的,找到一个方法。 此次屠呦呦的获奖,也为国内天然药物化学研究这一领域注入了强心剂。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副所长叶阳:从天然药物中做药物发现,在我们国家有非常大的研究团队,我们也希望在今后,在一段时间以后,我们有这方面的发现,可以继续造福人类。
(看看新闻网记者丁桃报道)
版权声明:本文系看看新闻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