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三年间
位于中国海岸线中点、万里长江入海口的这片改革热土,再度吹响激活改革全局的冲锋号——
3年多前,上海浦东外高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挂牌成立,揭开了我国自贸试验区建设的新篇章。
3年过去,120.7平方公里的上海自贸试验区交出亮丽成绩单:负面清单缩减三分之一,物流成本平均削减10%,开立自由贸易账户6万多个,新注册企业超过挂牌前20多年总和,上百项改革创新成果在全国复制推广,以上海市五十分之一的面积创造了四分之一的生产总值……
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3年来,上海市、商务部等不负重托和厚望,密切配合、攻坚克难,紧抓制度创新这个核心,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工作取得多方面重大进展,一批重要成果复制推广到全国,总体上实现了初衷。
凸显新地位:从重大举措上升为战略举措
从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上海自贸试验区总体方案,到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建设上海自贸试验区已从“重大举措”上升为“战略举措”,凸显自贸试验区在国家改革发展中的关键性和引领性意义。
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上海自贸试验区进行的生动实践,印证了当代中国最鲜明的时代特色。
这是推进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大决策——
当前,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外需低迷,“黑天鹅”事件频出,全球治理体系和经贸规则正在加速重构……中国如何在国际规则制订中发出更多中国声音,注入更多中国元素?
“上海作为我国开放度最高的自贸试验区,积极接轨高标准投资贸易规则,加大改革试验力度,为我国参与国际经贸谈判和规则制订提供了依据。”商务部研究院副院长李光辉说。
开放迎来硕果累累。3年来,上海自贸试验区新注册企业4万家,新注册企业活跃度超过80%。其中,新设外资企业7300多家,占比从挂牌初期的5%上升到20%。累计投资境外项目超过1450个,中方投资总额超过490亿美元。
商务部部长高虎城表示,自贸试验区的鲜明特征是主动开放和非对称性开放,充分体现了服务国家战略的自觉和扩大对外开放的自信。
这是以开放促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创新举措——
围绕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高地”,而不是优惠独享的“政策洼地”的核心任务,上海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为新一轮全国性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巨大的制度示范效应。
制度创新的效果,最终由市场检验。
“运用‘先进区后报关’等制度创新,我们最近有一批服装货物,早上6时30分航班落地,10时10分就顺利出区,在自贸试验区创造了3小时40分的通关新速度。”中远空港保税物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孟路明表示,节省时间就是为企业创造利润。
3年来,上海自贸试验区已向区外推广261项成功经验。其中,国务院集中推广61项,各部门自主推广53项,包括投资管理领域46项、贸易便利化领域42项、金融领域16项和事中事后监管措施10项;上海等4省市自行推广147项。
“某种意义上,自贸试验区是否成功,就是看形成了多少符合国家战略、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韩正说,上海自贸试验区所有的探索创新和先行先试的内容,一切服从、服务于国家战略。
这是我国新一轮改革开放战略布局的重要支点——
“自贸试验区的建设与国家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总体战略布局相一致。”李光辉说,未来要继续加强与一系列重大国家战略联动,形成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局面。
作为我国经济外交的顶层设计,“一带一路”明确将加快推进自贸试验区建设作为重要抓手。
专家指出,建设好自贸试验区,可以充分展现我国扩大开放的勇气和决心,全面落实互利共赢的理念和原则,有效助力“一带一路”等建设。
谋取新突破:对照最高标准,查找短板弱项
在3年总结评估中,上海自贸试验区自身发现了一些突出问题,需要拿出举措、抓紧解决,为全国改革先行探路。
——改革举措系统集成不够,需要顶层设计、综合施策。
自贸试验区建设与以往改革最大的不同,就是不再聚焦在单个领域、单兵突进式的改革开放,而多数都需要跨领域、跨部门的协调。
复旦大学自贸试验区综合研究院秘书长尹晨认为,自贸试验区改革成效最明显的、市场主体获得感和评价最高的,正是改革措施系统集成比较好的领域,如企业准入“单一窗口”和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而进展较慢的、低于预期的领域,大多受阻于改革措施缺乏有效的系统集成。
目前上海口岸95%的货物申报、全部的船舶申报,都已通过单一窗口办理。上海市口岸办主任张超美表示:“下一步我们还将拓展该窗口的功能,把上海所有涉及外籍管理的部门都纳入单一窗口。”
——扩大开放压力测试不够,需要更大勇气、更高智慧。
自贸试验区设立之初,就把世界最高水平的“开放标杆”作为建设目标。但在实际操作中,一些部门和领域在扩大开放方面仍然有些畏首畏尾。
在自贸试验区内落户的近1800个外资项目中,融资租赁、工程设计、旅行社等行业的扩大开放措施取得明显成效,而医疗、教育和增值电信等领域落地项目数量只有个位数。
上海市商务委员会主任尚玉英介绍说,适应国家双多边谈判的要求,上海自贸试验区将在提高贸易开放水平方面做更多压力测试。“前三年主要聚焦投资的开放,下一步要在贸易领域的开放方面做更多的压力测试,例如围绕扩大服务贸易的跨境开放研究管理制度的创新。”
就在今年1月中旬,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普华永道,宣布在上海自贸试验区设立的普华永道商务技能培训有限公司正式开业,成为中国首家外商独资的经营性职业技能培训机构。
“正由于自贸试验区清单将‘非学制类职业技能培训’向外资开放,才催生了这项创新性的业务。”普华永道大中华区主席赵柏基表示。
——对标国际最高标准不够,仍需奋力攀登。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贸规则加速重构,开放标准越来越高、涉及领域越来越广、影响程度越来越深。
目前,在投资贸易便利、货币兑换自由、监管高效便捷、法制环境规范等方面,自贸试验区离“最高标准”还有很大差距。
上海市发改委副主任朱民表示,原来我国外贸以初级产品的大进大出为主,现在发展到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复杂的高科技产品,旧的体制已不能适应。对标国际高标准,未来很多涉及自贸试验区的法律法规都需要进行修订。
赢得新机遇: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
“中国建立自贸试验区,根本目的是建立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肖林说。
这意味着,随着国际环境的变化,自贸试验区的试验内涵会因时调整,但建设高水平、高标准自贸试验区的总体目标不会变,“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的改革精神也不会变。
——坚持“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需要把市场认可度和社会获得感置于改革靶心。
作为自贸试验区扩区后的首家外资认证机构,美安康质量检测技术有限公司执行总裁斯榕的感受是:“在自贸试验区,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对企业开展新业务涉及监管的,政府不会轻易关上大门,而是先问问干什么。”
已与上海自贸试验区实现合署办公的浦东新区,正在以多元参与为特点,着力推进事中事后监管体系的建设。浦东新区区委书记翁祖亮说,自贸试验区和浦东新区关于事中事后监管的总体方案涵盖了政府、企业、行业、社会各个主体的监管职责。“只有全社会积极参与,全体群众得实惠,改革才有持续推进的不竭动力。”
——坚持“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需要试错容错的勇气。
商务部相关负责人表示,自贸试验区的改革创新会有风险,但风险是相对的,因循守旧规避了短期风险,但终将酿成停滞不前的长期风险。自贸试验区试对了是成果,试错了也是成果。试对了,就尽快总结推广,试错了,就及时改正完善。
3年多来,自贸试验区通过完善外商投资备案管理信息系统,持续深化金融宏观审慎管理,较好地完成了压力测试的任务。
对外开放的尺度取决于监管能力的大小,自贸试验区需要进一步提高事中事后监管能力,守住安全底线。
——坚持“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要以可复制可推广为基本原则。
上海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应勇说,上海自贸试验区要力争取得更多可复制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进一步彰显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试验田作用,努力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
目前,相关部门正按照“边试点、边总结、边推广”和“成熟一批、推广一批”的原则,定期集成能给市场主体带来实实在在好处的试点经验,形成系统化、一揽子的经验成果,多层次、宽领域、分类别地复制推广。通过加强交流,带动其他开放平、台创新发展,特别要到中西部地区“传经送宝”,带动中西部地区扩大开放、创新发展。
春华秋实,朝烟夕岚。取得良好开局的上海自贸试验区,必将更大力度地转变政府职能,更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彰显自贸试验区在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方面的试验田作用。
选稿:徐莱 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