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贸区带动青年就业 对高端人才有强大吸引力

28.06.2016  10:49

  原标题:夏季达沃斯上专家话就业:上海就业市场的多样性和容量居全国前列上海自贸区显著带动青年就业

  去产能涉及到人员安置问题。在前天举行的2016世界经济论坛新领军者年会(夏季达沃斯)上,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表示,今年我国煤炭业去产能将达2.8亿吨,涉及需要安置的员工达70万人;钢铁行业目标去产能4500万吨,涉及安置职工人数为18万人。与会的人力资源专家认为,上海自贸区新增企业以高科技型的中小企业为主,对青年人尤其是大学生就业具有非常大的帮助。上海就业市场的多样性和容量已排在全国前列。

  年轻人更喜欢项目制工作

  “中国就业市场的变化反映了产业的变化,产业结构的变化也影响了就业市场。”万宝盛华集团大中华区副总裁张锦荣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指出,经济增速放缓后,青年人就业受到影响,而第一波受到影响的行业,无疑是低端制造业及劳动密集型服务业。“改变青年就业现状,必须首先从教育层面着手。”外企德科(FESCOAdecco)董事周瑛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国内大学和高中的课程设置必须有所变化,以适应各种产业需求。“并非人人都能成为金字塔尖的专家,但从学校阶段挖掘学生就业潜力,可使青年人进入社会后更快成为专业人士,不成为社会负担。

  互联网革命也影响着当今年轻人的就业。周瑛表示,由于成长期处于互联网从萌芽到井喷的全过程,“千禧一代”很有悟性,就业时不考虑长远的职业计划,喜欢有趣和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其实现在的青年人不怕吃苦,促使他们跳槽或是岗位流动的是工作内容本身,年轻人会对枯燥无趣的工作说‘不’,他们的父辈却不会。

  周瑛认为,更短的合同显示出目前劳动力市场更具弹性。年轻人喜欢项目制工作,大企业也越来越倾向通过外包服务和暂时性招聘自由职业者等方式,这一趋势在国内外都是如此。同时合同制工作也有助于年长人群的再就业,这一群体因为具备丰富的经验和灵活的工作时间,不仅适合项目制工作,也令雇主不需额外考虑相关的医疗福利问题。

  另一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如何管理千禧一代。“管理者现在要学会激发青年人的工作潜能,而不是用自己过去习惯的方式管理千禧一代。”周瑛表示,在企业中根据工作结果而非工作时长去评判工作表现是大势所趋。

  根据专业机构统计,2016年应届毕业生春季招聘调查显示,希望到北上广深就业的毕业生比例是29%,希望到天津、西安、青岛、南京等“新一线城市”就业的比例是38.3%,希望到二线城市就业的占19.2%,到其他线城市就业的占比是13.6%。而从实际签约率来看,一线城市签约率为33.6%,高于期望值;二线城市也是33.6%,但低于期望值。新一线城市和其他线城市实际签约率与就业期望持平。“这表明,一线城市就业情况和岗位存量较丰富,机构较多。一线城市对大学生、职业院校学生的岗位贡献仍占最大比例。

  上海自贸区凸显人才优势

  在张锦荣看来,对上海来说,上海自贸区毫无疑问可以带动青年就业,特别是吸引海外优秀的青年人才就业。

  去年5月,上海出台《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同年7月,上海推出首个相关配套政策《关于深化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改革促进人才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20条实施意见中,“双自联动”建设人才改革试验区、人才市场化评价和激励机制等备受瞩目。

  上海自贸区挂牌将满三周年,积聚海内外高端人才一直是上海自贸区“三年大考”的重要指标之一。上海自贸区人才政策实行情况是否达到预期,部分决定了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人才关”是否有所突破。

  统计显示,2015年上海自贸区新注册企业数达1.8万家,同比增长20%,一年新设企业数量相当于浦东开发开放25年来新设企业总数的十分之一。张锦荣表示,这些新增企业以高科技型的中小企业为主,对青年人尤其是大学生就业具有非常大的帮助。上海自贸区人才政策的突破,不仅为海内外企业创造了良好的整治环境和营商环境,还带来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活力。

  “可以肯定,上海就业市场的多样性和数量排在全国前列,在全球市场也有一席之地。”张锦荣表示,细究背后原因,第一是因上海经济基础好、产业完整发达、科技含量和科技水准高、智力密集型企业多;第二是得益于上海的更加开放,自贸区成为上海乃至全国新的吸引力、动力源和重要的就业平台。但是,这种就业优势能维持多长时间还不可知,天津、广东和福建已相继建立自贸区,未来中国将形成自贸区“一带三”以及各大城市开发区百花齐放的形态。

  “有一点可以肯定,上海无疑是全球青年人理想的求职目的地。”张锦荣说,上海本来就有成熟的外籍人员就业群落,长宁古北社区以及浦东碧云社区就是其中代表。除了成熟的社会环境,上海人才新政20条对外国人创业、就业有很大支持。上海的营商环境、政策环境,包括传统习惯以及上海的文化,毫无疑问对海外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有着强大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