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老年教育扩张速度赶不上城市老龄化进程

21.10.2015  08:38

  这是发生在一位上海阿婆身上的真实故事:从工厂退休后,她报名到沪上一所老年大学学习,此后20年,本来一样不会的阿婆先后学了三门外语、练习了两种不同门类的书法。现在,阿婆练就了一手好字,到国外旅游时,流利的口语还惊到不少老外。

  如一枚硬币的两面,阿婆的故事让人深思:对老人而言,学习固然是一种精神享受,老有所学,有助于增加老年生活的快乐指数;但对上海这座城市而言,随着老龄化的加剧,很多老人都萌生出上学的想法,但学校场地有限,如何满足更多老年人的学习诉求?

  老年教育发展,已然迫在眉睫。今天是重阳节,记者昨天从上海市教委获悉,从“十一五”到“十二五”期间,本市“扶持老年学校标准化建设项目”连续3年列入市政府实事项目,成效初显:全市老年教育的覆盖人数从53万增加到71万人。

  破解老年大学“一座难求”,上海正以全新的改革思路尝试破题: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加盟,扩大老年教育的规模和受益面。但一些业内人士感慨,这虽是一条新路,但目前看来并不好走。

   老年教育需求迅速升温

  上海是全国第一个迈入老龄化社会的城市。而现在,这座城市正向深度老龄化阶段挺进。

  最新统计表明,从2013年末至2014年末,上海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又增加了26.36万人,占总人口比重达28.8%。

  除了养老,对老年教育的需求也开始迅速升温。沪上为了帮助更多老人实现在家门口上学的夙愿,过去5年,从市级、区级到街镇老年大学,都投入了大力气加以改造。

  场地翻新、增添功能教室、增设学习点、组建学习团队……上海市教委终身教育处处长庄俭用一组数字,向记者描述了老年教育在“十二五”期间的快速发展势头:2012年,上海老年大学的东南西北分校改造,实现了“四个翻一番”,即四校的面积、教室数量、开设课程和在校生人数均比改造前翻番;此后,区级老年大学和街镇老年学校也纷纷投入改造,分别使受教育人数增加了38%和49%。

  目前全市共有4所市级老年大学;21所区县老年大学;44所系统老年大学分校;222所街镇老年学校;5139个居村委办学点,167个养老机构办学点。

  根据市教委的统计,近年来,上海的老年教育以每年4.5万人左右的规模在扩展,但根据民政以及老龄委的调查,每年步入60岁的老人这两年一直超过20万人。换句话说,老年教育在“十二五”期间发展迅猛,但和这座城市老龄化的速度比起来,把教育资源的“蛋糕”做大,仍是当务之急。

   引进社会力量办学成为一条新路

  让更多老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除了政府层面的支持,引进社会力量被不少业内人士认为是一条可探索的新路。

  据悉,上海目前除了市区及街镇老年大学纷纷增加学位、吸纳附近居民入学外,一些大型企业和社会办学机构也开始挺进老年教育领域。目前,包括中国电信、中国移动等7家大型企业都开办了老年大学;而在一些区县,社会办学机构也开始推出公益讲座、读书会等,为社区老人提供形式丰富的学习内容。

  “虽然老年教育需求十分旺盛,但要就此认为银发教育已形成一个有利可图的市场,还为时过早。”庄俭把老年教育和如今红红火火的学龄期孩童培训市场做个比较:幼儿学钢琴,一次上课交300元学费再正常不过,但对老年人来说,300元是一个学期的费用,上课要达近20次呢!

  “很多老人有热切的学习需求,入学以后不想毕业,但一谈到付学费,老人们出手可就不大方了。”一位知情人士告诉记者,沪上一所老年大学某门课程的学费去年曾涨价30元,结果引发了很多老年学员的不满,校方为平息他们的情绪,协调工作做了两个月。

  根据主管部门调研排摸的情况,不少早先已报名参加老年大学的学员,确有“入学后舍不得毕业”的想法,除了连学20年的上海阿婆是个案外,学员们占着教室座位、一门课从零开始学到小有成就,花上七八年时间的并不罕见。

  这就直接催生出一个问题:除了政府层面的投入,老年教育的覆盖面要扩张,应该考虑引入一部分社会力量。

   探索以公益项目形式推进老年教育发展

  按照业内人士的普遍看法,到目前为止,老年教育培训“走纯市场的道路是走不通的,估计没有一个机构能通过学费来实现盈利”。而通过引进非营利性机构或团体,以公益项目的形式推进老年教育发展,这可能是一条新路。

  “新路往往不太好走,路障随时可能出现。”有专家告诉记者,除了开展短期的公益项目,老年教育要吸纳一些社会力量长期进驻,从目前来看,也许会遇到政策瓶颈,有时甚至还有一些观念上的阻力,但只有本着改革的精神、创新的精神持续探索,方有可能破解难题。

  业内人士也曾建言,目前政府已通过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破解养老难题,老年教育也可以借鉴这一做法搭建类似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