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老字号企业“活”得不错 人均营业额超160万元

14.10.2014  12:56


      虽经历沧桑风雨,依然能在海外证券交易所上市,在欧美商业中心开设分店,年营业额超百亿元;制定地方标准,拥有上百项专利,成为网络海洋里的热门商家……这些“高大上”的定义不属于别人,而是上海滩上众多老字号企业生存状况的最新概括。

      来自上海市商务委员会的最新信息显示,自2006年以来,上海共有180家企业被商务部认定为“中华老字号”,近日又有首批42家企业被认定为“上海老字号”。全部222家老字号,让上海成为全国老字号的重要聚集地。

      2013年,上海222家老字号销售收入达1625亿元,实现净利润20.5亿元,从业职工数9.9万人,人均营业额约164万元。其中,4家老字号的销售收入突破百亿元。

      除了优异的经营业绩证明上海老字号“”得不错,2006年以来,上海还实施了258个老字号技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艺流程改造项目,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老字号达到38家,实现了经济和文化“比翼齐飞”。

      上海市商务委员会主任尚玉英认为,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上海老字号企业能够存活发展并独树一帜,除了始终坚守“诚信为本、公道守规、货真价实”的商业道德,重要的是引入了现代经营理念,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市场方面进行了积极尝试。

      已有350多年品牌历史的上海雷允上药业,为提高传统膏方加工质量,2010年摸索出上海中药行业第一部《膏方定制技术标准》,经过4年验证,最近完成了标准化试点验收,有望成为上海市地方标准。上海家化联合股份有限公司不仅拥有众多知名品牌,还掌握了100多项专利,每年新品销售收入占公司销售收入的三成以上。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蝴蝶牌缝纫机年产量最高曾达152万台,与永久牌自行车、上海牌手表一并成为当时年轻人结婚的“三大件”。经过一段时间沉寂,蝴蝶牌缝纫机以DIY(自己动手做)的新形象“重出江湖”,通过上海、北京、山东、山西等地的布艺培训教室传播缝纫文化,进而开拓网络销售,近三年来每年销售量都实现翻番。

      过去,老字号往往“只此一家、别无分店”。在信息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上海老字号企业大胆深度发展电子商务和连锁经营模式,完善商业布局,扩大市场份额。创建于1928年的西式糕点老字号上海凯司令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近两年通过连锁经营拓展市场,目前在全部42家门店中,连锁加盟店已达32家,连锁销售占公司销售总额的45%。

      起源于2011年的光明乳业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收购新西兰优质奶源企业新莱特,并于三年后在新西兰挂牌上市,迈出了资源全球配置的重要一步;作为中国内地唯一一家进入全球珠宝100强的企业,上海老凤祥股份有限公司将于今年底在美国纽约市第五大道开5000平方米的专卖店;有“上海点心大王”之称的王家沙餐饮公司在香港开设的五家门店,目前年销售额已超过1亿港元,在海外拓展出老字号的新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