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老商圈:见证商业的辉煌 未来何去何从
淮海路:请回老字号还不够
本报记者 唐烨
淮海中路可能是上海“醒”得最早的一条商业街:早上8时许,光明邨门口就排起长队,熏鱼、酱鸭、走油蹄髈、干煎小黄鱼……老食客熟门熟路让营业员称这称那。两年前,老大昌、老人和、哈尔滨食品厂、长春食品厂等20多家老字号集体回归淮海中路,聚拢了一定人气,久违的长队回来了。
不过,这样的景象与淮海中路往日的繁华不可同日而语,很多老上海人还是期盼淮海路能“重返繁华”。在专家看来,淮海中路中段肯定要有大变化,仅仅将老字号请回来还不够。
不具商业优势,中段缺人气
淮海中路在上海人心目中具有很高的商业地位。30多岁的上海白领甄小姐还记得,小时候常和妈妈逛淮海中路,时尚洋气的服装让人看不够,各种老字号店门口常排着长队。根据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记载:上世纪90年代,淮海路上的上海钟表商店、正章洗染店、东方眼镜商店等24家商店被命名为“中华老字号”,占当时卢湾区30家老字号的80%。
如今,淮海中路分段发展的趋势非常明显:自西藏南路至成都南路为东段,形成以K11、香港广场等为中心的商业商务区;从成都南路往西到陕西南路为中段,形成老字号集中的一段;再往西至瑞金二路就属于西段,形成以环贸为核心的商业区。在上海财经大学教授晁钢令看来,淮海中路商业形态呈“哑铃型”:东西两头重,中间瘦。“东西两端发展已相对成熟,中段略显尴尬。”
曾有调查显示,淮海中路上的“逛街族”,主要集中在黄陂南路地铁站和陕西南路地铁站周边,占比分别达48.28%和40.40%;逛中段沿街的仅12.32%,其中七成奔着老字号餐饮和食品店而去。淮海中路中段业态为何吸引力弱?晁钢令认为,中段缺少天然商业优势。
首先,交通不便利。在淮海路上企业天地上班的白领赵小姐说,尽管在淮海中路上班,但很少会去中段逛。晁钢令说,现代交通对商业格局影响不容忽视,淮海中路东西两段发展较好,与两端的地铁站、交通便利有很大关系。如今的城市商业人流是向“点”积聚,而不是在“线”上分布。淮海中路西段的环贸与东段的K11等大型商业体开出后,人群就被两端吸走了。
其次,缺少商务人群。赵小姐与同事经常在午休时间到公司附近餐厅吃饭,然后再逛马路,赵小姐觉得,淮海中路东段的人气就是被这些上班族带动起来的。“中段商务楼本来就较少,再加上沿街商铺出于历史风貌考虑,不少建筑只能是二三层楼,没有向上发展的空间,中段建筑大部分只适合居住。”不过,淮海中路中段也有自身发展问题,比如业态缺乏特色,与其他商业体或商圈没有明显区别,从一些店铺反复调整就可看出。
做香榭丽舍大街“姊妹街”
“纵观全球知名商业街,淮海中路中段最像法国香榭丽舍大街,应该可以借鉴,走高雅路线、营造艺术氛围。”
晁钢令建议,淮海中路中段消费人群可定位为:对上海传统海派特色文化感兴趣的“老克勒”与外地游客。“所谓老克勒是上了些年纪、追求上海情调和特色的人。他们对上海过去的时尚氛围充分了解,不甘心退出时尚舞台,骄傲于自己的上海人身份,这部分人群数量还是挺大的。此外,还要吸引对上海海派文化、对上海传统商业文化感兴趣的外国游客与外地游客。”
晁钢令认为,商业街的兴衰由市场决定,但政府要在其中发挥引导作用。对淮海中路中段升级,他建议,黄浦区政府可以“抓节点、抓环境、抓活动”。应该抓住三个节点聚拢人气:华亭伊势丹原址打造具有法兰西风情的购物中心,周边一带形成法国商品集聚地; 位于思南路口的688广场打造成聚集消费人群的文化体验广场; 靠近茂名南路一带,以优衣库为核心打造快品牌集聚地。
还要营造优雅的氛围。上世纪初,淮海路是法租界,街道两边开了许多具有异国风情的商铺,在法国梧桐掩映下,有一种身在巴黎的感觉。淮海中路中段的街景要营造出这样氛围:街面隐没在梧桐繁枝中,美化两边的弄堂和屋顶。此外,现在淮海中路中段的餐饮较少、品味较杂。从定位看,应该大量增加具有海派、欧法风格的餐饮,让逛街者有地方吃、有地方喝、有地方坐。最后,建议在中段多举办一些有影响力的活动,将更多有历史底蕴的弄堂向游客和消费者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