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入学教育:专家对话上海经济社会文化 中秋月圆夜,共话上海情
“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在9月9日中秋月圆之夜,我校2014级新生迎来了一场主题为“我的上海:认识·融入·共成长”的高端对话式大型新生入学教育体验活动。全国人大代表、民建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席、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兆安,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董事长袁岳,我校传播学院副院长雷启立作为特邀嘉宾,围绕认识上海、融入上海、与上海共成长的主题,和新生们进行了一场精彩的互动交流。本次活动由我校党委宣传部部长解超主持。
新生入学教育:专家对话上海经济社会文化
大学与所在城市往往有着密切的互动关系,一方面大学依赖于城市的滋养而成长,另一方面大学又以其人才、智力与文化资源服务于城市的发展。本次活动的目的,旨在让2014级新生对华东师大所置身的上海这座城市有所了解,特别是对于上海城市的社会发展、经济建设、历史文化等各方面都能够有一个感性又深入的了解,同时能够就如何融入上海、如何利用上海的资源服务于自身的成长和发展等方面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张兆安首先发表演讲并与学生互动
首先是张兆安教授宏观地介绍了上海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定位”及其产业结构等基本知识。他告诉同学们,上海到2020年要建成国际经济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未来的上海是以服务经济为主导,也就是以第三产业为主,制造业的比重会下去,农业的比重还会往下走。他描述的发展轮廓对同学们准确地了解上海不同区域的功能性定位之差异很有帮助,据他介绍,现在上海基本上已经完成了产业布局,中心城区发展服务业,西面以汽车产业为主导,北面是精品钢产业基地,南面是沿海的杭州湾,东面是集聚浦东的高新技术、生物医药、信息产业,还有一块是在长江边上的造船产业基地。张兆安说:“中心城区就是服务业,制造业全部转移到了郊区发展,对于我们城市形象的改善是非常有好处的。”
雷启立发表演讲后回答学生提问
雷启立结合其在上海的求学、工作经历,给学生讲述他作为一个资深的“新上海人”对上海文化的感受和理解。在雷启立看来,上海文化就是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也常被称为海派文化。雷启立特别向同学们提及上海的规则文化是如何形成的:“上海人做生意的方式、与西方人打交道的方式、与不同的外来人打交道的方式都特别讲规则,在这种规则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以中国江南特别是江浙沪文化传统为核心且融入其他文化特质的上海文化。”雷启立教授曾出版过晚清民国印刷技术与文学转型的论著,他以民国上海商务印书馆创办人张元济从一个晚清的士大夫转型为民国的著名出版家的故事为例,生动地向同学们阐述了上海这个城市的传奇性和包容性。
袁岳发表演讲并回答观众提问
袁岳在演讲中结合其工作经历和社会观察,重点讲述了他对如何在上海度过大学四年生活的建议。他认为,大学四年的基本目标之一是优秀人格的塑造和判断力的培养,“你能回答你是谁,包括你喜欢做什么,你擅长做什么,你未来要做什么?学习不是目的,考试更不是目的,做作业也不是目的,最重要的是通过各种知识构成的地图去寻找到最契合自己个性气质的知识与学问,从而准确定位自己。”袁岳劝诫在座同学千万别把自己当做一个普通的大学生,而要珍惜在上海读大学这一特殊机遇可能给人生带来的不同。他说:“上海是锻炼我们成为一个现代组织领导人、成为一个用契约约束自己行动能力的领导者的地方,如果从大学开始就一点一点地超越自然人而形成法人意识和行动能力的话,这种人才在上海这个城市是很受欢迎的。同学们不能简单地把自己看成一个普通的在上海读书的学生,而应是一个在正在成为全球城市的大都市里读书的人,我们要成为跟它相匹配的大学生。上海既具有这个文化特质,同时又有这样的条件,全球性组织在这里的活跃度也是最高的,所以同学们要善用这些本地的资源。”
嘉宾、主持人与现场学生观众互动
新生向嘉宾提问
三位嘉宾演讲结束后,还细致地回答了新生们提出的关于人生定位、职业生涯设计、不同地域的同学如何相处等各种问题。主持人解超也情真意切地寄语新生:“岁月如梭,你们在华东师大的四年时间会过得很快,衷心希望大家抓住机会,充分地了解我们的城市,勇敢地融入我们的城市,快乐地和这所大学所在的上海共成长。”
文字 | 田波澜 摄影 | 田波澜 陈颖 来源| 新闻办 编辑| 吕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