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大会侧记:不容血泪化青烟
东方网记者蒋泽9月4日报道:今天下午2点30分,上海世博中心红厅里,距上海市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开始还有半个小时,胸前挂满勋章的抗战老兵们,坐在会场前排中央,这是他们理应得到的礼遇。
主席台前,人们争先恐后和老兵合影,然后向他们弯腰致敬。会场里回响着《喀秋莎》、《啊朋友再见》等二战歌曲,在深沉的男低音中,老兵们激动不已。
抗战老兵毛西夫,曾于1943年7月至1944年底,在启东、海门县境内展开反“清乡”斗争的东南警卫团工作。
在此之前,上海各界就对新四军这支队伍有所了解,“1938年12月和1939年2月,上海两次成功组织‘上海各界民众慰劳团’赴皖南慰问新四军,带回大量报刊资料、照片和新四军缴获日军的战利品等,进一步加深了上海人民对新四军的崇敬之情。”
“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你看那民族英雄谢团长。四方都是炮火,四面都是豺狼。宁愿死,不退让,宁愿死,不投降!同胞们起来,快快赶上战场,拿起八百壮士做榜样。”歌词中的谢团长,正是淞沪抗战英烈后人代表谢继民的父亲谢晋元。
“父亲面对这一艰难而危险的任务,抱定必死信念,决心以生命报效国家,誓死完成任务。在他的带领下,‘八百壮士’以弹丸之地,抗击日军数万人,激战四昼夜,毙敌200余人,四行仓库在战火中巍然屹立,取得了军事和道义上的胜利。”昨天,谢继民在现场观看了天安门广场前的大阅兵,回到上海,他仍然心潮澎湃。
直到现在,白丽诗还在为70多年前的一口牛奶而感到内疚。她是一名在中国生活了50多年的英国人。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不久,租界沦陷。1943年,他们一家被送到一个叫做“平民集居中心”的地方,其实就是日本人控制的龙华集中营。
集中营里物资短缺,每个人只能领到少量的开水。冬天很冷,为了取暖,他们把开水装进热水袋放在被褥里,第二天早上再把水倒出来喝,有一股橡胶味道。时间久了,营养不良,她的哥哥病倒在集中营的医院里,“集中营里只有一头奶牛,很少几个生病的人才能喝上牛奶。有一天母亲叫我送一杯牛奶给住院的哥哥。我已经很久没有尝到牛奶了,于是忍不住偷喝了一口。”
“被关在集中营的日子里,我慢慢地感受到失去自由的痛苦:缺水少粮,不允许跨出营地一步,每天早晚必须按照日军的规定站在房门口向卫兵高声报告自己的编号。我的是22—228。被关在集中营里的人们越来越焦虑,不知道还要在这铁丝网内关多久。”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他们终于跨出了大门,迎来了自由。
如今,82岁的白丽诗和88岁的丈夫在虹口的家里幸福地生活着。“我想用亲身经历告诉大家:我们不要忘记过去。经历过战争残酷的人们,更知道和平的珍贵。历史是一面镜子,它让我们看到和平来之不易。为了人类子孙万代的幸福,要牢记历史,珍爱和平,不要战争。”
在会场里,还坐着许多来自沪上高校的学生,其中一些人,在今年夏天奔赴了多个地方,重温真实的抗战历史。他们由衷感慨:“我们是幸运的,我们的青春是幸福的。感恩我们今天所拥有的一切。”
复旦大学研究生会主席顾皓卿说:“生于和平年代的我们,每天都可以刷刷朋友圈晒幸福,有时也会因为生活的平淡、学习的压力吐个槽。但这样看似平淡的生活却是千千万万抗战老兵们最大的奢求,是他们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甚至牺牲了宝贵的生命,才让我们和我们的国家有机会去憧憬、实现自己的梦。他们中大多数人可能连名字也没有留下。
他说出了这些年轻学子的心声:“我们绝不可辜负先辈们对后来人的馈赠,用我们的奋斗续写他们的光荣和梦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