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精细化管理似绣花 让城市更有序安全干净

13.03.2017  20:33

  ■本报特派记者 王海燕 陈抒怡

  访谈嘉宾:

  郑惠强 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

  姚海同 全国人大代表、

  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原秘书长

  走出一条符合超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社会治理新路子,是关系上海发展的大问题。习总书记在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说,希望上海在推进社会治理创新上有新作为。总书记提出,要强化依法治理,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城市治理顽症难题,努力形成城市综合管理法治化新格局。城市如同生命有机体,城市精细化管理就似“绣花”。如何加强精细化管理,使上海这座城市更有序、更安全、更干净?

  运用新技术消除“孤岛”现象

  记者:总书记提到,要更多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城市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水平。那么,如何运用新技术手段,来推进城市治理模式创新?

  郑惠强:新兴科技在城市管理中大有可为。随着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和大数据等新兴热点技术的不断成熟,智能化管理涵盖的领域正在逐步扩大,并且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技术,政府部门要持拥抱、开放态度,而不是拒之门外。

  首先政府部门要具有互联网思维。比如,运用互联网思维来了解民意、化解矛盾;通过互联网建立政府与群众的沟通渠道、推进信息公开共享和事务共治,等等。

  在大数据时代,政府要积极推动资源共享、数据共享,消除“孤岛”现象,这里面包含三层内容:首先是信息共享,政府部门要积极推动内、外部信息资源、各种数据的共享,例如道路状况、导航、治安情况等,为信息技术应用于城市治理模式创新打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第二,价值共享,这是尤为重要的一点,除了信息共享机制以外更需要新的公共政策和福利体制,推动技术先进企业积极主动参与城市治理;第三,成果共享,就是推动优秀的科技成果在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共享,比如顺风车、团购等信息工具。

  姚海同:新技术给城市管理带来新的契机,可以将大数据与城市网格化管理有机结合。网格化管理技术依托统一的城市数字化管理平台对网格实时巡查,主动发现问题,实现应急处置,而大数据技术具有定位、搜索、挖掘和深度分析功能,能为预警分析提供科学方法,如果能将大数据和网格化有机结合,将有助于实现精细化管理。目前,上海一些区在网格化管理的技术升级方面已有所探索,可以进一步加强与大数据的整合、打通,实现精准管理。

  基层治理要更多考虑“”的因素

  记者:新技术发展后,城市管理出现了很多新问题,比如共享单车管理问题,新生事物带来的城市管理新挑战,该如何应对?

  郑惠强:政府应该具有包容和拥抱“共享单车”等新生事物的胸怀。面对新事物,要贴近青年人的思维,发掘年轻一代智慧,以新思路解决新问题。“新新人类”具有“敢想敢闯敢试”的特点,新技术往往在这个群体中最先被尝试和体验。相比其他年龄段的市民,年轻人对诸如网约车、共享单车等新业态新技术更有“话语权”,由此所带来的新“城市病”也应更多由他们来参与,开出药方。

  记者:除了发挥年轻人的作用外,政府还可以做些什么?

  郑惠强:面对新事物,要打破政府大包大揽的治理格局。与几十年前相比,政府在技术的专业能力和资源的调动能力上早已不再是“一家独大”了。面对很多新技术新模式,政府部门往往会“跟不上”,“看不懂”或“反应不过来”,所以诸如建章立制等传统治理动作也会慢半拍。很多互联网企业也正是看准这一点,只顾“烧钱”抢市场,利用政府监管失灵的“空窗期”大肆扩张,由此带来许多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应当及时厘清企业、民众和政府之间的利益关系,协调各方寻求共赢方案。比如政府治理网约车乱象,一方面通过加大监管力度向乱象施压,另一方面多方听取民意并且约谈涉事企业,采取针对性措施,既遏制了“补贴加价”引发的问题,又没有把企业“一棍子打死”。

  记者:共享单车的问题,不仅仅是违规停放的问题,也打破了传统业态的利益格局,对管理者来说是一道新命题。

  姚海同: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大城市的基层治理每天都要会应对新的问题。我觉得面对这些新技术新事物,不能仅仅从“”的角度加以度量,更应从“”的角度来考虑。

  习总书记把城市精细化管理比作“绣花”,就是强调从细节做起,这需要管理者以人为本,充分考虑“”的需要,根据城市实际情况合理配置,确保各项政策、举措具有可操作性,这样才能让城市的“里子”和“面子”一样好看,颜值和内涵齐飞。比如治理共享单车就不能仅仅考虑单车本身,更要考虑到出行者的利益和需求,在综合考虑各方需求的基础上制定公共政策。

  除了共享单车,估计未来还会不断有新事物出现,考验城市管理者的治理能力。比如未来十年共享无人驾驶汽车有可能出现,到时候城市必然遭遇停车难的困境,这都要未雨绸缪,从“”的角度提前布局。

  敢碰“硬骨头

  记者:面对纷繁复杂的治理新问题,有人认为是“立法缺失”或者“市民素质低下”。您怎么看?

  郑惠强:我认为,不能简单归为“立法缺失”或者“市民素质低下”。很多现象看似是随新业态的出现而产生的,其实是老生常谈问题,最典型的就是共享单车乱停放,无非是“新瓶装旧酒”而已。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诸如利用信用积分和信用平台等手段,可以解决不少传统立法手段无法解决的问题。事实上,摩拜单车采用的失信加价方式,对用户乱停放现象就具有一定的遏制作用。政府有关部门可以考虑和企业合作,将其信用积分纳入个人信用档案平台中,从而加大违规者的失信成本,则可能比立法手段更加高效。所以,要建立由立法保障、信用管理和道德规范共同构成的综合管理体系。

  记者:总书记说,要强化依法治理,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城市治理顽症难题,努力形成城市综合管理法治化新格局。您如何理解?

  姚海同:社会上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是城市管理中发生的问题是因为法制不健全; 另一种观点是,已有法律法规,但没有被好好执行,当被诟病时,就推脱是因为法制不健全。所以,在看待城市管理和法治之间的关系时,立法和执法都很重要。

  首先立法是基础,法制不健全是管理不到位的一个原因,因此首先要对现有法律法规进行梳理,如果有缺失应该补漏洞。比如以前乱停车只罚200元,新的上海市道路交通管理条例规定,乱停车按违反交通标志给予记3分处罚。这样的修改,对乱停车起到了很好的整治作用。

  徒法不足以自行。有的城市顽症,相关法律法规已经制定,但在执法层面出了问题。所以,不是没有法律法规可循,关键还是看执法者是否敢触碰这些城市管理中的“硬骨头”。

  激发群众参与的热情

  记者:总书记特别提到,城市管理要激发群众活力。如何充分发挥群众的能动性、激发群众活力,让大家都能参与社会管理?

  姚海同:现在一谈到管理,就会想到立法设规、运用高科技手段等,但是有个很容易被忽视的重点是,需要充分发挥群众的能动性。所以,总书记强调,有效组织发动社会力量、社会组织参与共治自治,是社会管理的重要一环。

  而要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首先要能激发基层干部的积极性。精细化管理需要有一支得力的基层干部队伍。上世纪80年代,静安区区长陈玉焘经常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走街串巷,及时地帮群众解决问题,被老百姓亲切称为“马路区长”,这位马路区长带动了一批勤下基层的好干部,也由此激发了大家参与社会治理的热情。所以,精细化管理要注重作风建设、深入基层,这是上海社会管理的一个好经验,需要传承下去。

  郑惠强: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调动群众参与城市管理积极性,还要发挥好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等的作用。要充分发挥群团组织的“枢纽”作用。赋予他们对同类社会组织日常服务管理职能,使得既能够直接服务群众,又能够发挥对本领域社会组织在政治上的桥梁纽带、业务上的龙头聚合、管理上的集约服务等三大作用。

  社会组织是政府部门进行社会服务管理的重要补充,社会组织作用发挥好了,就能有效地提高社会管理服务水平。同时,也要不断拓展社区服务功能。进一步强化居民自治组织的自治功能,落实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要求,做到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

  (本报北京3月12日专电)(原标题: 精细管理,让城市更有序安全干净——谋划上海“新作为”系列访谈(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