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精心打造“大师系列校园剧” 成为核心价值观教育生动样本

30.06.2017  06:13
      以高校名家大师为原型、融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大师系列校园剧”,已成为高校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提升思政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的有效载体。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清贫的牡丹——王振义》、东华大学《钱宝钧》、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潘序伦》、上海中医药大学《裘沛然》、上海理工大学《刘湛恩》等一批大师系列校园剧在上海高校蔚然成风、引发热议,深受师生喜爱,在润物细无声中唱响主旋律、激扬正能量。

据悉,2017-2018年,上海教育系统将重点扶持6部大师剧作品。其中,2017年重点扶持上海音乐学院前院长、著名音乐家、教育家贺绿汀,上海体育学院武术大师蔡龙云,上海师范大学前校长廖世承为主题人物的3部作品;2018年重点扶持上海外国语大学首任校长姜椿芳,华东政法大学前校长、中国共产党法治建设的创始人之一雷经天,上海海洋大学前校长朱元鼎为主题人物的3部“大师剧”作品。同时,还将支持一批“大师剧”剧本的孵化工作。

近年来,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上海市教委在深入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落细落小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积极探索富有亲和力和吸引力的有效形式,其中“大师”系列校园剧已成为标志性成果。

全方位挖掘“大师剧”育人内涵

2014年以来,市教卫工作党委、市教委以文教结合项目为载体,大力实施上海高校“向大师致敬——大师系列校园剧”扶持计划,精心选取各高校的创校老校长、学术大师、育人楷模等名家大师的人生经历作为“大师剧”的创作素材,重点挖掘这些大师所折射出的艰苦奋斗、为国治学、严于修身等方面教育内涵,引导师生走入大师的精神世界,让大师的实践探索和精神风范点亮更多的心灵,着力实现艺术展演与思政工作的同频共振。

一是以“大师剧”激活历史内涵。上海理工大学是一所百年老校,其前身沪江大学首任华人校长刘湛恩既是一名学识渊博、致力革新的教育家,也是一名威武不屈、举世共钦的烈士。为引导高校师生更加真切感受中国梦与教育梦的紧密关系,更加深刻认识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光荣与梦想,市教卫工作党委支持上海理工大学精心打造以刘湛恩校长为原型的大师剧——《刘湛恩》,生动展现刘湛恩校长的爱国情怀、民族大义、教育理想、办学理念,使广大师生真切感受刘湛恩校长的热忱与忠诚、无私与无畏、英勇与执着,以此铭记艰辛历史、致敬优秀传统。

二是以“大师剧”弘扬校风传统。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的创校校长潘序伦是中国现代会计之父,他于1928年建校时就以“立信”为校训,在学校近90年的办学历史中始终倡导诚信文化。为更好传承学校校风传统,市教卫工作党委支持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排演《潘序伦》这一大师剧,植根学校的文化传统和育人特色,以潘序伦先生这面立信的精神旗帜引导学校师生近距离感受学校的诚信文化精神传统,自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是以“大师剧”展现高尚品格。曾荣获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王振义院士是世界转化医学研究的代表性人物、国内血栓与止血专业的开创者之一、杰出的研究型医学家,他不仅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医学专家,还是一位功勋卓著的教育家,是我国医学和教育领域的治学典范、为师楷模。2012年,上海交大医学院(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在建校60周年华诞之际,将以王老为原型创作的故事搬上舞台,以王振义教授为原型创作了“大师剧”——《清贫的牡丹》。该剧既是对这位德高望重的医学家和教育家的致敬,也是对六十年来医学院人始终牢记“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使命和责任、执着奉献于祖国和人民的健康事业的礼赞。其讲述的故事传递了一种“清贫是自愿选择的,只有自愿选择甘于清贫,才是真正的志向”的理想信念,展现了大医仁心、大师爱心、大德天下心的高尚品格。

市教卫工作党委副书记、市教委副主任高德毅表示,“向大师致敬——大师系列校园剧”演出的是戏剧,传承的是文化,宣传的是大学精神,培育的是公民道德。大师剧的呈现既蕴含着校园文化的丰富养分,也开启了一扇新窗,让年轻人有机会与传奇大师面对面,走近大师,走进大师。

多维度打造有温度、能感染的精品力作

文化具有滋养心灵、涵育德行、引领风尚的作用,使青少年在接受艺术熏陶、传习艺术技能过程中,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为使“大师剧”成为有筋骨、有思想、有温度的作品,市教卫工作党委、市教委引导各高校在创作中采取以下做法:

一是以真实再现历史。例如,东华大学大师剧《钱宝钧》创作过程中,形成了由钱宝钧先生的亲属、学生、同事组成的老教授团队,由档案馆、材料学院专人组成的史料学术团队,该团队坚持收集一手素材,先后通过网络、档案等收集图片300余张及文字资料近50万字,通过当面访谈、电话、邮件等方式,采访教授、钱老家属及专家320余人次,遍及美国、加拿大等国家,通过校史馆、图书馆等深入分析学校相关史料,凝练人物故事,着力准确地呈现钱宝钧先生的人生经历和精神情怀。

二是以专业提升美感。为增强对“大师剧”创作的专业支撑,市教卫工作党委整合全市力量,采取“1+N”的合作模式。“1”就是上海戏剧学院,上戏派出专业力量前往各相关高校创写剧本、编排话剧,对于个别表演力量薄弱的高校,则由上戏提供专业表演演员;“N”是指各高校培育相对专业的戏剧力量,培养戏剧爱好者(学生社团),提升艺术鉴赏和实践水平。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王振义为原型的大师剧《清贫的牡丹》是首部采用“1+N”模式孵化打造的大师剧。由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剧作家姚扣根担任编剧,著名话剧导演雷国华担任导演,上海话剧中心著名演员张震、余亚等出演;上海交大医学院培训打造了学生话剧社兰陵剧社,试排学生版的《清贫的牡丹》。2013年,学生版《清贫的牡丹》作为交大医学院的开学大戏首次亮相,现在这部剧已纳入交大医学院新生入学的第一课,成为学生们追寻前辈脚印的一项重要启蒙教育。

三是以传播增强感染。找准文化和教育合力育人的最佳结合点,以文促教、以教促文,才能更好地强化资源共享、责任共担、人才共育。为此,市教卫工作党委一方面将“大师剧”作为相关专业院校实践的重要平台,另一方面加强与网络、新媒体等的融合,扩大辐射范围,有效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亲和力和针对性,使思政教育“活”起来。比如,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将大师剧《潘序伦》的创作排演作为引导青年学生进行体验教育、自我教育、群体教育的有效途径,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立体化传递人格感染力和价值引领力

近年来,“大师剧”的育人效果和传播效应日益增强,诸多中央和上海新闻媒体对“大师剧”予以充分报道,不少剧目得到了大中小学师生、社会公众、专业人士和媒体的广泛赞誉。“大师剧”既为高校师生创设了一个艺术实践的舞台,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个生动而真切的思政课堂,通过排演和观看“大师剧”,高校师生在投入创作中感悟大师的人格魅力,在醉心观看中感动高尚的价值情操。

一是师生即演员,在投入排演中领悟大师精神真谛。在“大师剧”创作和演出过程中,高校师生不仅仅只是受众对象,他们更是“大师剧”的排演者、创作者、传播者。例如,东华大学2015年《钱宝钧》剧首演的所有演员均来自于上海高校,尤其是两位钱宝钧扮演者,分别为东华大学表演系老教授和青年教师,还有一大批表演系本科生参加了演出。,在编、排、演、观的过程中,高校师生以自我教育的形式实现了“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效果。比如,饰演大师剧《潘序伦》剧中顾准一角的朱延钰同学,在深切感受了中国现代会计之父、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首任校长潘序伦先生风云跌宕、跨越九十载的传奇人生后说:“我深深感受到《潘序伦》这部剧并不单单是一部文献剧,它更蕴含着立信人的魂”。上海交通大学密西根学院学生万一说:“《钱学森》这部剧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项演出任务、一份交大人的责任,更影响了我自己人生的轨迹。曾经出国留学对我而言,意味着国外的高薪工作和安逸生活,而现在我觉得学成回来,报效祖国才能真正实现我的理想,发挥我的价值”。

二是观演即受教,在投入观看中传递大师人格追求。比如,上海交大医学院2013级临床医学五年制英文班谭天华在看完《清贫的牡丹》后说:“曾经一度怀疑究竟该不该学医,然而,当我看到仍有那么多坦坦荡荡、清清白白的前辈,我惟愿此生,以此身致此至圣之事业。”又如,东华大学材料学院2016级学生观众雷鸽说,《钱宝钧》这部“大师剧”让她对学校历史有了全面而生动的了解,钱老在抗战爆发家国难归、动荡年代科研遇阻等一次次困难和打击面前,始终保持乐观精神,他坚定的理想、永不放弃的精神、高扬的勇气,带给新东华人前进的动力。

三是演出谢幕即教育开幕,在有机融合中教育方兴未艾。“大师剧”演出后的热烈反响和良好效果,使得上海不少高校将“大师剧”融入新生入学教育、新教师上岗培训、党建活动等,成为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全过程的新探索,提升师生的认同感和使命感。比如,东华大学以《钱宝钧》为发端,设立了“钱宝钧讲堂”,搭建师生与学术大师的交流平台,实现了从舞台到讲台的延伸;上海理工大学在《刘湛恩》成功展演的基础上,成立了“湛恩知行”青年理论实践团,创新了传统的党建理论学习组织模式,获得2015年团中央学校部“全国大学生百佳理论学习社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