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积极推进公交都市创建并取得成效
近日,上海获得交通运输部授予的“国家公交都市示范城市”称号,成为首批获得该称号的两座城市之一。评审专家组一致认为,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在上海市得到了真正落实。
为全面落实国务院“公交优先”战略,交通运输部于2011年启动了“公交都市”创建工程,上海于2013年申报创建“公交都市”。五年来,上海在创建“公交都市”工作中取得了九个方面的成效。
1、持续完善轨道交通网络
轨道交通基本形成网络化运营,运营线路16条,里程达到673公里,运营车站增至367座,内环内轨道交通站点600米半径覆盖率增至75.6%。9号线三期(东延伸)、浦江线、17号线三条线路计划年内建成并投入运营,届时除崇明区外其他所有行政区均有轨道交通覆盖。
2、丰富公共交通系统层次
重点在中心城、郊区新城等有条件的道路发展快速优质公交,与轨道交通网络紧密衔接。延安路中运量公交71路投入运营,单日最高客运量突破5万乘次,高峰小时平均运营车速超过17公里/小时。加快建成南桥新城-东方体育中心快速公交系统,力争2017年底基本完工,松江有轨电车示范线工程稳步推进,预计2018年底前投入试运营。
3、优化地面公交线网布局
在上海公共交通三个1000公里发展目标之下(其中1000公里为包括中运量在内的地面公交系统),开展公交线网顶层设计,确定了骨干走廊;
按此规划公交线网逐年优化,两网融合进一步发展,有效提升了大居等公交薄弱地区的服务水平。新增“最后一公里”线路204条,为市民换乘轨道交通提供便捷,日均服务20.6余万人次;
2016年4月颁布《上海市公共汽(电)车客运线路优化导则》,使得公交线路调整有据可依。开展上海市地面公交线网顶层设计,结合客运通道制定公交线网调整方案。
4、促进轨道公交两网融合
全市轨道交通站点周边50米、100米半径范围内提供公交服务的比例达到75%、89%,较2013年分别提高8%、4%。新建轨道交通站点周边50米范围内全部实现公交线路配套。轨道交通站点首末班车与周边公交线路首末班车时间紧密衔接。
5、不断提高公共交通服务水平
通过增加配车、强化管理,轨道交通10条线路高峰时段最小发车间隔达到3分钟以内,全网运营正点率达到99.82%。推出周末及节假日延时方案,保证6条线路周末末班车时间过零点;
公交专用道规模不断扩大,五年增加183公里。试点推进信号优先工程,加强监督执法,保障特定时段公交专有路权。高峰时段中心城公交骨干线路平均运行车速提高至14公里/小时,公交专用道平均运行车速15公里/小时。公共交通平均拥挤程度控制在85%以内。乘客对轨道交通及公共汽电车满意度保持在85分以上,总体较为满意。
6、加快发展绿色公交服务
以纯电动公交车为主要技术路径,加快实现中心城区和郊区新城公交“零排放”;
每年滚动制定公交车辆更新计划,确保更新车辆中节能和新能源车辆应用比例达到60%以上。目前全市各类节能环保型公交车达到8010辆,占全市公交车总量约47%,其中纯电动、插电式混合动力占比超过七成;
优化完善充电停车保养场建设布局,公交充电设施配套适度超前,已建成投运41座公交车充电站、3647个公交充电泊位。
7、加强公交专用道规划建设和执法管理
扩大公交专用道规模,至年底前完成386公里公交专用道网络建设。探索路中式公交专用道设置形式,提高公交专用道设置水平和运行车速。西藏路交叉口信号优先工程基本建成,通过路段公交平均车速提高5%-8%,高峰时段主要交叉口等待时间减少;
定期开展运行情况后评估,配套跟进社会车辆高峰时段违规占道的执法管理。在中心城区选取四车道路段作为专用道建设试点,提高专用道的连续性和成网性。
8、稳步推进智慧公交建设
积极推进公交行业信息化工作,基本搭建完成集行业监管、企业运营和公众服务为一体的公交行业信息化体系,城市公共交通智能化应用示范工程取得一定成效;
发布上海公交APP,接入全市1134条公交线路、1.4万多辆公交车实时到站信息,目前APP下载量约350万,每天访问量超过200万次;
对有条件的站亭进行报站系统升级改造,建成以55英寸智能显示屏为载体的“社会公共交通信息发布平台”,目前全市已安装1600多块显示屏,覆盖941个公交站点;
试点发布公交时刻表,“最后一公里”线路实现时刻表挂牌服务。推进智能化调度系统中心城区全覆盖。实现轨道交通和浦东公交无线网络全覆盖。
9、深化公共交通安全工作
建成完善轨道交通运行监控和信息发布系统,实时采集、监控运行状态并向乘客发布。强化应急联动,加强重大活动、节假日轨道交通大客流安全风险防控;
有效落实“四长联动”(车站站长、轨交公安警长、属地街(镇)长、属地派出所所长)机制。落实地面公交安全工作,车载DVR监控系统实现所有车辆全覆盖。轨道交通和地面公交责任事故死亡率分别为0和0.006人/百万车公里,远低于考核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