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技报:飞虹安如磐石 斯人却已故去
5月3日,从同济大学传来噩耗,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范立础与世长辞,享年83岁。
范立础院士是受人景仰的一代桥梁大家,60余载的学术研究成果,造福着亿万中国人。他建立了大跨度桥梁抗震理论,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基于寿命期与性能期的大跨度桥梁抗震设计方法,突破了如何经济、合理地保证大桥抗震安全性的技术难题。
我国在建的400米以上大跨度桥梁中,有七成都受益于范立础教授团队的桥梁抗震设计技术。他的研究成果应用于世界最大跨度拱桥——上海卢浦大桥,国内第一座跨海大桥——东海大桥,世界最大跨度双层斜拉桥——武汉天兴洲公铁两用大桥等30余座国家重大桥梁工程中,解决了我国重大桥梁抗震设计的关键技术难题,取得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刻苦钻研桥梁抗震技术
汶川地震中,四川雅泸路高速公路上30余座桥梁何以能抵御强震、完好无损?原来,秘密就隐藏于一种成本只有几千元的弹塑性抗震挡块中。挡块设置于桥墩和桥台上,犹如挡板卡在每节桥梁端两侧。强震来袭时,可以通过变形,合理分配桥梁高低墩间的横向地震力,有效防止落梁,而其总成本还不及整个大桥造价的1%。这种既经济又神奇无比的高墩和非规则桥梁抗震设计技术,就出自范立础研究团队之手。
2010年1月,由范立础院士领衔的“大跨、高墩桥梁抗震设计关键技术”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这也是当年上海市唯一的1项一等奖。
这一荣誉,源自数10年深厚的学术积淀。那是1976年,我国唐山发生特大地震。国内工程学界很快意识到,亟须启动包括桥梁在内的工程抗震研究。其时,正全身心投入教学工作的范立础教授在他的导师、我国著名桥梁工程与力学专家李国豪院士的要求下,开始攻关桥梁抗震理论研究。
上世纪90年代,上海南浦大桥和杨浦大桥在黄浦江上崛起,当时,范立础等人就提出了抗震设计,在大桥的边墩安装了防震拉索。此后,范立础和他的团队设计出了一系列抗震设计新方法。
同样成本低、抗震作用强大的还有团队开发研制出的“大吨位双曲面全钢减隔震支座”,其最大竖向承载能力达8000吨,填补了我国大吨位减隔震支座空白,突破了我国大型桥梁减隔震技术的应用瓶颈。2008年6月通车的苏通长江大桥跨径1088米,是世界跨径最大的斜拉桥,其5000米长的引桥共105个桥墩,应用此种减隔震支座400多套,直接节约工程造价约3.9亿元。
深谋远虑布局未来发展
进入本世纪后,范立础院士一方面继续从事桥梁抗震研究;另一方面,洞察国际工程界的最新发展趋势,前瞻性地提出建设四线振动台组的设想。国内虽然先后建成了几个振动台实验室,但都只是单个或两个振动台系统,不能真实模拟桥梁工程、空间结构工程、地下结构工程和生命线工程等线状土木工程在实际地震下的地震反应。现有的振动台实验平台,严重阻碍了我国土木工程防灾学科的创新发展。
为此,范立础提出了“建立科学、适用的多功能振动台组”的设想。在收集国内外相关振动台的有关资料,对国内外相关振动台进行分析、比较的基础上,他正式提出建设由4个振动台和2个平行线性槽道组成的四线振动台组的申请与规划。
今天,在同济大学嘉定校区,有一个实验平台享誉国际土木界,那就是同济大学多功能振动台。除了国内的大型桥梁工程、生命管线、水坝、隧道等线状结构可在这里进行振动台试验研究,这个实验室目前还承接来自日本、美国等国家的抗震试验研究任务。(本报记者 吴苡婷)
版面链接: http://www.duob.cn/pdfview/default.aspx?nDate=160506&nPage=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