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社科院调查:市民养老费用从哪里来
“上海民生民意民情系列报告”显示,逾7成被访者认为首先靠养老金养老,其次的养老费用来源为自我储蓄、子女赡养、养老商业保险。这说明,在人们的思维观念中,养老金对于退休后的生活质量有最重要的影响力。
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形势和对策举行第三十二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会议并指出,要坚持应对人口老龄化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坚持满足老年人需求和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相结合;着力完善老龄政策制度;要加强老龄科学研究;要完善养老和医疗保险制度等。
那么,当前上海市民是如何看待养老问题的呢?老年人在社保使用、就医、体育锻炼等方面的现状又是怎样的呢?5月30日,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社情民意调查与公共政策评估”智库团队发布了年度“上海民生民意民情系列报告”。报告称,逾7成被访者认为首先靠养老金养老,其次的养老费用来源为自我储蓄、子女赡养、养老商业保险。这说明,在人们的思维观念中,养老金对于退休后的生活质量有最重要的影响力。
居家养老最受青睐,高收入者更偏好专业机构养老
调查报告采用PPS抽样法,对上海市徐汇区、长宁区、杨浦区、闵行区、浦东新区、松江区6个行政区共计40个居委会进行了调查,总样本数为2031份。
报告显示,在养老方式方面,市民最青睐“居家养老”。“居家养老”以70.80%的选中率高居首位,选择“专业养老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方式的比例分别为35.80%和34.30%。个人经济收入显著影响到人们的养老方式偏好。在四个收入组别中,即个人年收入10万元以上、7.1万元—10万元、5.1万元—7万元、5万元及以下,都把居家养老作为首选养老方式。但是,在专业养老机构养老方式选项上,高收入者明显高于低收入者,10万元以上、7.1万元-10万元的比例分别为40.1%和41.7%,而5.1万元—7万元、5万元及以下的比例分别为36.5%和28%。
周锻炼“9小时以上”者,老年人为32.1%,年轻人仅3.6%
报告显示,在就医意识、运动等很多指标方面,老年人跑在了年轻人前面。报告发现,相比年轻人,老年人分级诊疗意识明显更强。数据显示,46.2%的“60岁以上”老人生一般疾病时,会选择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地段医院进行初诊,而只有28.2%的“30岁及以下”青年会做类似选择。相反,“30岁及以下”青年中有25.5%的选择在三甲医院初诊,而“60岁以上”老人做此选择的仅占12.3%。
报告还显示,逾八成市民有体育锻炼经历,但是,老年群体日常锻炼时间明显较中青年群体更长。60岁以上的老年人,回答无时间锻炼的仅有11.3%,而30岁及以下者选择该选项的比例达到21.5%。60岁以上老年群体有高达32.1%的人表示每周锻炼时间在“9小时以上”,而30岁及以下者仅为3.6%。
对社会保障制度满意者,老年人占90.6%,年轻人低于80%
报告显示,60岁以上老人在社会保障使用率位列前三的依次为:养老保险金、医疗保险金、住房公积金。报告表示,老年人对社会保障等制度方面的满意度最高。对现行社会保障制度的总体满意度,在50岁以下的三个年龄组中表示满意(非常满意或比较满意)的比例均低于80%,而在“51-60岁”和“60岁以上”组中,这一比例分别达到了85.1%和90.6%。
报告还显示,中老年人对“统一城乡基本医保政策”的支持率也高于青年群体:“30岁及以下”和“31-40岁”两个年龄组对这一政策明确表示赞成态度的分别占88%和87.9%,而40岁以上的三个年龄组(40岁-50岁、50岁-60岁、60岁以上)的支持率则分别达到95.2%、94.5%、和96.2%。对上海今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老年综合津贴制度的支持率,老年人也再度明显高于青年群体。“30岁及以下”和“31-40岁”的市民,明确表示赞成这一政策比例分别是77.60%和78.90%,而40岁以上的三个年龄群体而言,赞成这一政策的比例分别达到90.60%、88.10%和8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