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破题"儿科看病难 大医院门诊增速下降33%

06.02.2017  17:33

原标题:上海“破题”儿科看病难大医院门诊增速下降33%

图片来自网络

  连续两年,儿科“看病难”问题成为上海市委书记韩正最为关心的“两会”议题。2016年、2017年上海市两会上,韩正都把儿科看病难问题“”给了医院院长们。今年刚刚闭幕的上海两会上,韩正再次提到要“多多关心儿科医生,使每一个儿童都得到便捷、优质、均衡而且持续的医疗服务。

  记者注意到,这一理想中的、到位的儿科医疗服务,在上海市浦东新区的一些基层社区,已经有了些许眉目。这里的儿科龙头医院、上海儿童医学中心门急诊数量增速下降,而社区卫生中心、二级医院儿科门诊增速“反超”。

   医生开发App向哮喘高发“开刀

  在浦东新区合庆镇社区卫生院,至少有10多名患儿家长,安装了由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以下简称“儿医中心”)呼吸科专家与技术团队合作开发的哮喘专病管家App“哮喘无忧”。这款软件,可以在患儿每次到社区卫生院接受气道阻力、肺功能等检测后,详细记录患儿的看病过程——每月发作哮喘次数、急诊次数、抗生素使用频次、就诊时长、肺功能状况改变等。

  客户端分为医护版和患者端,一方面帮助患者科学管理疾病,另一方面,也方便病情较重的患儿转诊儿医中心。

  儿医中心呼吸科主任殷勇告诉记者,目前,哮喘已经成为上海儿童的高发疾病,发病率稳居10%高位。“哮喘无忧”平台从去年5月开通以来,已经覆盖了浦东新区泥城镇、大团镇、惠南镇、祝桥镇、合庆镇、沪东新村街道、洋泾街道等乡镇街道,覆盖超过浦东三分之一的地域和人群,平台注册患儿超过510名。

  过去3个月来,殷勇将App上注册的两类病人进行了分类比对——一组是在社区进行哮喘管理的病人,另一组是在儿医中心进行哮喘治疗的病人。3个月时间里,两组病人的哮喘病情控制率相同,而社区卫生院就诊病人花费更少、用时更短,“这比派一两个专家到社区坐诊要更有说服力,花更少的钱和时间,享受相同质量的服务,对老百姓来说,很好、很实惠。

  毗邻浦东机场的祝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地域覆盖71个村居委,拥有0~14岁儿童约1.8万人。那里的哮喘儿童,至少每个月要来儿医中心跑一趟,治疗周期长,每跑一趟花费4个小时。

  如今,儿医中心的哮喘专家进驻社区,不仅具备标准化建设方案,而且还统一了转会诊标准。通过国际量表在社区儿保门诊筛查出高危患儿,通过绿色通道转诊至儿医中心门诊哮喘专科。经专科医生确诊并制订控制方案后,再转回社区进行管理与随访。

  这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如今已有276位哮喘患儿就诊,其中定期随访者50多名。殷勇介绍,2017年“哮喘无忧”计划将吸收700名患儿数据。

  三甲医院帮“造血”,社区卫生中心“生意”起来了

  更有说服力的数字,来自儿医中心方面的整体统计。去年2月,儿医中心牵手浦东新区卫计委,共同组建了“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儿科医疗联合体”,首批成员单位41家。以儿医中心为首,涵盖浦东各个社区卫生院、核心二级医院等单位,覆盖上海东部地区一半以上地域。

  近一年运作下来,儿医中心院长江忠仪可以骄傲地拿出一组颇具说服力的数据来——儿医中心2016年门急诊量增加了2.7%,增速较2015年降低了33%;医联体成员单位2016年儿科门急诊量增加了4.2%,增速较2015年增加了32%。

  这“一增一降”,在江忠仪看来,意义非凡,“说明我们浦东儿联体成员单位正在越来越多地承担区域内儿科的诊疗,我们的辐射带动作用已经初见成效。

  “哮喘无忧”App仅是针对哮喘这一儿童高发病领域医生开出的“药方”,江忠仪说,真正给社区医院带去“生意”的,是社区医院医生自身诊疗水平的提高,“过去不会看的病,现在会看了;过去不能做的检查,现在能做了。

  浦南医院是上海东部的一家二级综合性医院,这里大楼盖得漂亮,优良的就医环境常常被不知情的患者当作是“私立医院”。但这里儿科的建设,过去一直捉襟见肘。

  儿科医联体成立后,儿医中心的周纬教授受指派担任浦南医院儿科主任。周纬的原则是,不一定要给多少孩子看好病,但一定要把浦南医院的儿科建设好。

  如今,虽然儿医中心浦南儿科分部只有8名医师,但已全面开展儿科门急诊、病房、新生儿急救等医疗服务。这里儿科门急诊人数同比保持10%以上的增长率,日均接诊100多位小病人,高峰时达150人次,基本满足周边居民常见病的就诊需求。

  儿科病房床位数由6张扩展到20张,在原有急性呼吸道感染和儿童腹泻等常见病收治基础上,增加了如慢性胃炎、消化道出血、心肌炎、川崎病、病毒性脑炎等各类儿科疾病的诊治。

  儿科医联体对这家医院科室管理也毫不松懈,强化床位医生负责制,坚持教学查房,让病人感到放心的同时也提高了医疗质量,有效控制医疗费用。如今,浦南儿科已成长为二级医疗机构儿科服务的样板。

   2017年将搞医联体“质量控制

  过去一年的探索和成果,给了儿医中心和所有成员单位极大的信心。江忠仪称,已经有多家基层医院、二级医院和区域卫生管理部门向儿科医联体抛来橄榄枝,服务“供不应求”。

  最近,江忠仪正在考虑,儿科医联体越做越大,今后,医联体服务质量如何保证?林子大了,是不是要有退出机制?

  “退出机制的问题还没想好,但质量控制,今年准备推行了。”江忠仪说,今年儿科医联体准备推出一个质量控制平台,“我想把儿医中心6年多来的质量控制经验,告诉给医联体每一个成员单位,让大家少走弯路,真正把医疗质量拉起来。

  初步的打算是,先有医联体成员之间进行互访、互检,提出服务改进意见,再根据互评结果,给每一个医联体成员一个基本分,“第一次尝试,先试试看,未来我想能不能有个A、B、C不同等级的评级,再进行挂牌。”江忠仪说。

  江忠仪的想法是,给医联体成员更多实实在在的帮助,让基层儿科医生真正会看病。

  他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今年还想在基层医生自愿来儿医中心进修的基础上,推出一年一次的“医联体儿科医师高级研修班”。经考核成绩优秀的学员,可以由儿医中心颁发一张“有title的聘书”,“给基层医生一些自信,他可以告诉病人,我是儿医中心培训班出来的什么水平的医生。

  此外,儿科医联体2017年还会出版一套《儿科常见病多发病诊治手册》,里面记录了儿科89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供医联体成员单位参考使用;建立出生缺陷筛查体系,将中国儿童出生缺陷中最常见的先心病筛查、听力筛查深入社区;搭建远程会诊平台、急重症转诊平台、儿科特检平台等。

  儿医中心儿科医联体配套开发的“移动临床在线”“哮喘无忧”“萌宝宝生长发育”等各类App还搭上了“互联网+”的快车,目前统计已辐射近万名患儿家庭。这些“新产品”,为把常见病留在社区诊治、促进儿科医疗资源合理分布和均衡发展的医改方向提供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