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牌拖拉机“重出江湖”续写辉煌
“农民造福机”遭遇沦陷 民营企业家出手接盘
4月8日,美丽的湖北荆门,一批新生的“上海”牌拖拉机在京山经济开发区生产基地顺利下线,这标志着曾被誉为“农民造福机”的“上海”牌拖拉机又回来了!
机声轰鸣,烟花飞溅,人声鼎沸,在欢快的人群中,有一批身着工装的“5060”后显得特别激动,他们双眼湿润,并不停地说:“走失的‘孩子’又回来了,感谢陈总帮我们圆梦!”
他们口中的陈总,就是执导这部“致敬经典,重铸辉煌”大戏的上海锦犁动力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庭军,而他们则是伴随着“上海”牌拖拉机成长、经历过“上海”牌拖拉机浮沉的原上海拖拉机厂老员工。可以说,“上海”牌拖拉机是他们心中永远的牵挂。
□记者 黄粉扣
品牌遭遇沦陷
民企出手接盘
忆往昔,上海拖拉机厂生产的“上海”牌拖拉机是一个销遍全国、红透大江南北的农机品牌,其中,上海——50型拖拉机多年来一直是部优产品,深受市场欢迎,并被广大农民誉为“造福机”。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各地农户纷纷持币上门,出现了连日连夜排队等候购机的热闹情景。“最好的辰光,‘上海’牌拖拉机一年产销2万台,其中,经典机型50马力轮式拖拉机占据同马力全国市场的90%以上。” 1975年同时进入上海拖拉机厂工作的刘海生、陈发强颇为自豪地介绍说。
2002年,老品牌引来了新主人——意大利纽荷兰有限公司,外方持有60%股份,中方占40%,是当时国内合资规模最大的农机项目。但公司合资后,中外双方磨合一直不顺,从国外引进的大马力新产品水土不服,打不开局面;加上成本和竞争问题,企业长期陷入困境。2014年6月30日,隶属于上汽集团的该企业清算歇业。命运与共的704名员工,看着最后一台拖拉机下线、生产线停转,伤心的泪水不由得在眼眶里打转。这不仅是因为他们中的很多人把青春岁月、职业生涯都留在这里,“最令人遗憾的是,享誉海内外的‘上海’牌拖拉机消失了。”
其实,心存遗憾的不仅仅是该企业的员工,从上海郊区到全国各地农村,还有许许多多的农户和经销商都在牵挂着“上海”牌拖拉机的存亡,其中就包括土生土长的上海人、曾做过多年“上海”牌拖拉机经销商的陈庭军。
也许是21岁第一次走进上海拖拉机厂办理业务,就爱上了“上海”牌拖拉机;抑或是从小就养成的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对民族品牌有着一份特殊的情感。去年,当陈庭军得知上海拖拉机厂拍卖的消息后,已过不惑之年的她便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参与。由于从没经营过拖拉机公司,她找来了合伙人。其中,有制造企业的老总,有擅长资本运作的上市公司负责人,也有同行的权威技术专家。
参加拍卖前,陈庭军和合伙人感到心里没底,便先找到上海市农委询问意见。市农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支持,一个理由是重振上海老品牌意义非凡;另一个理由则是上海还有约四五万台“上海”牌拖拉机在使用,拖拉机更新周期很长,售后维保需要有企业来承担。
从上海到湖北
老品牌获新生
去年,上汽集团将拖拉机厂挂牌拍卖时,出售的是厂房、设备等固定资产,但不包括品牌和土地。
由于担心品牌授权拿不下来,陈庭军及其联合团队做了第二手准备,买下了闲置的上海向明机械厂,作为品牌备份,并重新装修,建设崇明基地。
在杨浦区政府的牵线下,陈庭军及其联合团队与上汽集团进行了良好沟通。通过竞拍获得4000吨生产设备和物资,并最终取得“上海”牌轮式拖拉机和“上海”牌内燃机的商标独家排他授权;新成立的拖拉机公司总部注册在杨浦,办公在浦东,而崇明的向明机械厂,成为第一个生产基地。
拍卖成功,重新建厂的消息传出,最振奋的要数那些离开的老员工了。一批核心骨干辞去好不容易找到的工作又重新回来,其中不少人已经是新企业管理岗位上的中坚。
“拍卖获得的设备,对我们来说,其实等于废铁,如今投建的新厂,都是全新采购的设备。”陈庭军介绍,要重振“上海”牌拖拉机,老厂的生产线已经过时了。“参与拍卖,我们就是想表达诚意。”
然而没想到,原以为不会有什么竞争对手的拍卖,变成了一场“激战”。一家来自湖北的民营农机公司,竞价到“最后一刻”,联合团队一出价,对方几乎不假思索,几秒钟就加价,使得最终成交价远远高出预期。
拍卖结束,惊出一身冷汗的陈庭军托人打听,才了解到湖北作为农业大省,没有一家大型拖拉机制造企业,这家企业带着政府的期待而来,希望通过拍卖,为湖北引入拖拉机制造基地。
民营企业家的市场嗅觉发挥了作用。合伙人们一合计,认为这是好机会。他们通过竞争对手企业,与当地政府取得联系,提出把第二个生产基地放在湖北京山,对此,当地政府热烈欢迎,并给予充分的支持。
联合团队中负责资本运作的邵剑梁认为,对上海来说,振兴“上海”牌拖拉机,是工业老品牌的一次重生;但如果把视野放得更远些,考虑到国家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和农业现代化战略,“上海”牌拖拉机复兴后,未来的市场极为广阔。“湖北京山的例子就是一个佐证。”邵剑梁说。
做好一个品牌
有热情还不够
对民营企业家来说,振兴上海老品牌是情怀,但一笔生意,不赚钱,不可能去做。
目前,重振计划已经有了良好的开端:从上海到湖北,一个总部、两个基地布局已经完成,第三个位于沈阳的基地也开始筹备。
据介绍,湖北京山超能项目占地255亩,分二期建设,其中一期计划投资10亿元,主要生产40~240马力拖拉机,一期建成投产后,可年产各型品牌拖拉机30万台,年创产值30亿元;二期计划投资10亿元,生产收获机械、水田机械、智能植保机械、农机具等农业设备。项目全部竣工投产后,可实现产值50亿元,同时准备在主板完成IPO。而位于上海崇明的基地,已有小批量拖拉机下线并准备出口秘鲁。
站在湖北京山基地刚下线的一辆辆崭新的“上海”牌拖拉机前,记者向上海锦犁动力科技有限公司负责技术的副总经理陈敏提问:“此次生产的拖拉机与其他拖拉机相比,具有哪些特点?”
陈敏回答:“动力持久、更强劲(40-240马力);油耗更低;设计人性化,便于操作,转弯半径小,农田作业更加实用。”
“请问,此次生产的拖拉机仍依照老上海牌外形设计制造,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这样的设计目前在市场上是否依然实用?”
“‘上海’牌拖拉机已有58年的发展历史,历经上海拖拉机厂、上海拖拉机内燃机公司、上海纽荷兰农业机械有限公司,在市场上是一个成熟的老品牌,消费者对其也是非常认可的,对品牌也是有感情的,我们将会一直保持‘上海’牌的品牌文化,共同努力,力争让‘上海’牌拖拉机发展成为中国的百年品牌。我们在湖北重新打造‘上海’牌拖拉机,旨在传承‘上海’牌拖拉机的品牌优势和优良传统。”
接着,记者又将问题抛向上海锦犁公司销售经理孙军:“近年来,随着‘上海’牌拖拉机市场占有率的萎缩,越来越多的外来品牌机趁虚而入,抢占上海市场。请问贵公司对夺回上海市场,服务郊区农民有何具体打算?”
“首先,在各区县相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做好‘上海’牌拖拉机品牌的宣传推广;其次,在各区县相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加强‘上海’牌拖拉机品牌的售前培训;第三,计划用2-3年的时间,使‘上海’牌拖拉机在上海的市场占有率达到70-80%。”孙军的回答简单直率。
民族品牌复兴
需要更多关注
“致敬经典,重铸辉煌”的大幕已经拉开,但要演绎一出成功的大戏还需要社会各个层面的关心和支持。“总导演”陈庭军坦言,做拖拉机要想取得成功,需要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支持:
一是企盼政府更多支持。目前,从上海到湖北,各级政府对新企业全力支持。但因拖拉机是农业生产工具,惠农政策、财政补贴对企业影响很大,所以企业企盼政府更多支持。
二是建立技术培训平台。拖拉机看似门槛不高,但其实很复杂,汽车最多6个挡位,国外拖拉机最多有64挡。目前,“上海”牌拖拉机的自主研发创新已经启动,有很多新的技术需要推广传授,上海区县相关部门能否同企业携手共建技术培训平台,完善拖拉机手培训机制。
三是加大资金扶持力度。“‘玩农机’,比玩‘互联网’还烧钱。”国内农户购买拖拉机,基本上都是先赊账,等财政补贴下来再付钱。这就导致应收账款成为行业普遍负担,资金链很容易断裂(这也是拖垮原上海拖拉机厂的重要原因)。对此,希望有关部门针对问题所在,准确把脉问诊,制订可行方案,补齐短板,拉升标准,确保民族品牌复兴之路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