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港是如何连续多年成为全球“一哥”的

15.02.2016  12:12

  原标题: 上海港是如何连续多年成为全球“一哥”的

  历时五个月,天津港口爆炸事件的调查报告正式公布。面对这一惨剧,我们的心情是无比沉重的。作出正确的反思和总结,是面对和克服灾难的关键所在。澎湃新闻记者采访了原上海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公关主任龚巍先生。作为全球集装箱吞吐量和货运吞吐量最大的港口,上海港已连续多年雄踞龙头地位。龚先生的父亲曾长期从事港口工作,他从小耳濡目染,对相关情况十分熟悉。而他本人则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上海港口建设、发展的关键时期的见证者,由他这样一位内部人士来追忆当年的往事,会给今天的我们带来许多启发和思索,也会有利于我们深入、准确地认识天津港口爆炸事件。

   从集装箱运输谈起

  集装箱运输方式兴起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当时的苏联红军在欧洲战场上对德国作战,因为苏联很多工厂撤到了乌拉尔,有的甚至远到西伯利亚,政府便采用了类似于早期铁路集装箱运输的方式来输送各类物资。太平洋战场上的美军也采用了早期集装箱海运的方式,集中运送各类后勤物资,最早是补给品,后来是医疗用品、器械、配件,直至军火。源于使用标准化的箱子来装卸物资,因此集装箱的英文名称为container,意即容器,集装箱船舶叫Container Vessel,Vessel也有容器的意思。这就是铁路和海路集装箱运输的雏形。实践证明,这种运输方式既便捷又相对安全。

  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随着西方经济的不景气,越来越多的承运人发现,集装箱这种标准化的产品,既可以统一运输标准,也能够降低成本,正所谓“越大越经济”,更重要的是,在集装箱运输的过程中,承运人、港口、铁路、机场枢纽,都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物资中转和输送,由此引发了“现代物流”的概念。

  1964年东京奥运会之后,日本经济开始腾飞,作为西方集团的成员国,日本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个商机,把“物流”(logistics)这个概念发扬光大。当时位于名古屋的丰田汽车公司,为了追求零库存,与港口方联手,将港区、堆场按集装箱运输标准化的模式予以建设,极大地降低了生产、装卸和运输成本,并从六十年代中后期开始,形成了阪神区的神户港、京滨区的横滨港等集装箱码头,成为推动集装箱运输业发展的第一梯队。

  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香港和上海也敏锐地发现了这一运输模式的新变化,开始积极地拓展集装箱运输业。上海港的发展早期受西欧港口的影响较大,上海港跟德国汉堡港、荷兰的鹿特丹港、比利时的安特卫普港等保持了长期的运输合作,七十年代的中波远洋、八十年代的中国远洋、上海远洋等海运企业成为联结中国和世界的纽带,上海港也成为中国看世界、世界了解中国的主要窗口。香港自七十年代初开始启动集装箱装卸运输,两年之后的1972年,上海也开始进入这一领域。